《甄嬛传》的热播再度引发舆论对宫廷戏的争论。青春懵懂的甄嬛和其好友沈眉庄、安陵容身陷深宫,随着剧情深入,“人人被害人人害人”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社会精英为之忧心,追问这种勾心斗角的文化是社会之福吗?
“勾心斗角”不单单是《甄嬛传》的文化,从《金枝欲孽》开始,接踵而来的众多宫廷戏都开始围绕“宫闱隐私”展开。看腻了大臣们台前的朝斗,再来看后宫的宫斗,观者在“虐心”的同时更体现着不一般的快感。
我很少看宫廷戏,被《甄嬛传》吸引并紧追不舍纯属意外。一些专家对《甄嬛传》嗤之以鼻,诸如“宫斗剧会毒化社会心理,为职场阴暗心理推波助澜”、“它可能导致年轻人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等论调甚嚣尘上。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甄嬛本来只是一个单纯少女、一个只求自保的文艺女青年,当她变成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猎杀者”时,这难道仅仅是个人欲望使然吗?从骨子里不爱权力、崇尚自由、追求真爱,变成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向权力靠拢,这完全是“制度的失败”。
“黑”甄嬛者大抵不会去追究一个“好人”变成“坏人”的制度根源,他们着眼的多是表面的“斗心”所呈现给观众的价值伤害。事实上,在《甄嬛传》开播前的研讨会上,“顶”甄嬛者说,“该剧超越了是非善恶的二元对立,激起了人性的弹性,写出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中可怕的变异,表现出个体命运在一个巨型的历史面前,那种无助、无奈,还有悲惨的抗争。”
一部剧之所以能走红,除了艺术价值之外,还因为它一定迎合或满足了当下的某种社会情绪。《甄嬛传》固然是以“斗”来紧抓观众心绪的,但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它潜藏着“职业宝典”的影子。正因为“办公室政治”由来已久,观众才可能在消遣电视剧的同时产生共鸣。如果说“宫廷戏”为职场阴暗心理推波助澜,那“谍战剧”呢?几年前的《潜伏》不同样也被人奉为“职业宝典”吗?
一部电视剧火了,“忧心者”总习惯于从价值观层面来剖析其负面性,而且放大这种负面引导。《蜗居》当年最火的时候,一些人就认为该剧过于灰色,所呈现的价值取向不够主流。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固然要强调“向善向上”的价值引领作用,但它毕竟以娱乐功能为主。很多专家批评《甄嬛传》这类“宫廷戏”歪曲历史,可熟悉“甄嬛”的人都知道这是虚构的人物,谁会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较真儿呢?
至于说到“宫斗戏”对现实社会中价值心性的破坏,那多少有些夸大其词了。影视文学作品本来就有“写实”的功能,现实中存在的“黑影”为什么不能放到作品中去呢?何况,在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上,影视作品的说教与熏陶并不是万能的。这就好比养孩子,孩子的品质、习惯的培养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去不断渗透。知识可以传授,价值观是不可以直接传授的。孩子只会被自己尊敬的父母熏陶,通过模仿来吸收并内化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在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父母应少说教多做行为示范。养儿尚且如此,社会价值的引领何尝不是如此呢?
如此说来,我们还真有必要为荧屏和现实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分裂纠结吗?(陈方)原题:那些纠结在荧屏和现实中的心性
责任编辑:张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