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由英利等四家国内光伏企业发起成立的光伏发电促进联盟成立,以期通过开启国内市场应对美国“双反”挑战。
中国光伏企业回应美“双反”初裁:抱团抗辩申诉灵活开拓市场
阅读提示
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税率为31.14%—249.96%。
5月24日下午,为就美国反倾销初裁决定阐明中国光伏企业立场和应对举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等国内光伏巨头,在上海召开应对美国太阳能产品“双反”调查新闻发布会。
积极进行抗辩和申诉、努力开拓新兴市场、成立产业联盟抱团发展……会议信息显示,危机面前,包括英利在内的中国光伏企业正积极酝酿应对策略。
抱团积极抗辩 通过合法渠道保护正当利益
“中国历来奉行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如果中国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我们也将呼吁政府给予重视,向相关国家进行交涉,并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
5月24日下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国内四大光伏企业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使用了这样的措辞。
石永红虽然没有明说,但在场记者猜测,“相应的措施”中就包括可能的“以牙还牙”式的举措——— 对美国出口中国的硅料进行同样的制裁。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浆料等原材料,另有大量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其中中国企业2010年从美国进口的设备及支付的技术转让费超过30亿美元。就此,中国会否采取同样措施对美国产品进行反制裁,引发业界关注。
“中国光伏行业希望避免贸易战。”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光伏企业“惧战”,“如果‘战争’真的打到了家门口,我想任何企业都会拿起可以拿起的武器来保卫我们的正当利益。”
值得注意的一个消息是,就在发布会举办当天,国家商务部发布了2012年第26号公告,公布对美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部分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贸易壁垒调查的初步结论。这项调查是在2011年11月25日启动的,经初步调查,商务部认定,美国6项被调查措施违反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对正常贸易造成扭曲。
与会企业代表表示,事实上,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今年第二季度起,其很多太阳能项目处于停滞状态。
英利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此次该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关税税率是31.18%,加上此前的3.6%的反补贴税,累计面临的“双反”关税壁垒近35%。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一些下游企业也出现了观望状态。
而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则表示,在今年2月,同美国企业签下了21亿美元的采购大单,包括光伏材料和设备,但如果美国“双反”终裁继续如此高税率的话,对中国的光伏企业是不公平的。
在美国终裁结果作出之前,积极进行抗辩和申诉,争取美国相关部门对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做出公平合理的终裁结果——— 这样的表达,仍是与会光伏企业的基本态度。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表示,过去数月中,自己的企业有150多人每天工作12小时,甚至假期也不能休息,为了给美国商务部提供相关资料,来应对这场诉讼。“虽然结果很失望,但下一步,公司还是会配合好美国商务部到企业的现场核实。”
成立产业联盟 寄希望于开拓国内市场
5月24日下午,新闻发布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宣告由英利等国内四大光伏企业共同发起的“光伏发电促进联盟”正式成立。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产品分会秘书长孙广彬表示,成立联盟是应对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初裁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个平台不是为了进行垄断,而是为了打破垄断。”一位企业代表介绍,中国供电行业的竞争相对不充分,在当前太阳能发电所占比例还小的背景下,希望国家能在一些地方给太阳能发电打开窗口,使太阳能发电实现自发自用。
与会企业代表对中国光伏市场表现出了迫切的希望和充分的乐观。有企业代表表示,中国市场近几年发展会很快,也许明年也许后年,中国应该会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市场之一。
施正荣表示,光伏发电不仅在技术上成熟,在价格上也具有可行性。他举例说,在苏南等华东地区,工业企业的峰值电价已经是每度1.2元,而光电成本已经降低到1元,如果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发电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那么光电将迎来更大市场。
5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会议要求,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到的“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令光伏企业代表充满希望。
业界展望,如果国家能就分布式发电出台政策,则意味着国内屋顶光伏将突破当前的瓶颈问题,届时使用分布式光伏电站的企业或家庭不仅能够自发自用,而且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出售给电网获得收入,而且在应对美国“双反”措施的一两年“冰霜期”内,也可以让国内光伏企业顺利过冬。
灵活开拓市场 致力开拓光伏发展新领地
业内普遍认为,将近三分之一的关税贸易壁垒,将使得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出口之路将被封死。中国厂商如果要开发美国这个光伏新兴市场,唯一的选项就是在美国或海外建厂,绕过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壁垒。
5月24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有17家光伏企业派代表出席。尽管很少有企业代表具体提及,但消息显示,积极借力海外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应对措施之一。
然而,英利等四大光伏企业却纷纷表示,不会在美国投资建厂,理由是“世界上这么多国家,不能说哪个国家实施制裁,就在哪个国家建个厂”。
业内人士指出,比较现实可行的对策之一就是购买境外生产的电池板,或在境外企业实行代工。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就表示,目前很多企业在海外代工,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毕竟完成客户的订单是重要的。但他同时表示,海外采购和代工,都会增加成本,因为在中国生产,是最有价格竞争力的地方。
如此背景下,开拓新兴市场成为又一条道路:
业界分析,东南亚、非洲、南美地区,有40%-60%居民生活在无电状态下,这些地方对电力需求很大。这些地区将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未来的重要市场。其中,印度发展经济,但电力跟不上,自身光伏成本难以大幅度下降,因而是很好的机会。
记者注意到,此前保定天威集团已经在美国等海外市场收购光伏公司,并计划在当地建立组件工厂,河北晶龙集团控股的晶澳太阳能公司高层三月份也表示,面对美国双反措施,晶澳将考虑在美国建厂,同时将通过第三国生产并向美国市场出口。
瞅准日本采取的去核电举措,英利在4月份选择正式进军日本光伏市场,在东京成立区域总部。
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王亦逾介绍,这是在目前光伏大环境整体不乐观的情况下,公司积极开发新兴市场的举措之一,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开拓新市场,显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王亦逾分析,日本消费者对本地产品的忠诚度极高,各行业表现都如此。英利在日本的营销,除了团队要本土化之外,还要细心适应各种特殊要求,瞄准可能更多地从性价比来考虑采购的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屋顶光伏发电计划来突破。他说:“只要用心,总会有机会。”
责任编辑:贺一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