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欧洲世界》杂志5月31日文章,原题:该是对欧中关系进行现实检验的时候了中国对欧洲经济的未来构成众多挑战,但其负面效应时常被夸大,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给欧盟带来的益处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若想推动有益的对华关系,先要抛弃一些颇为流行的错误观念。
首先,外界认为中国是个无法阻挡的经济超级强国。中国近些年的增速超过任何国家,但距发达国家的可自由支配财富水平仍相差较远。中国的整体GDP预计于2016年达到欧盟水平,但人均GDP将仅为其1/3。中国未来经济面临一系列令人畏缩的挑战:关键出口市场增长前景不明、大规模国内经济困境及来自其他崛起中国家的激烈竞争。
另一错误印象是,中国一直在违反规则和国际贸易条约。中国的确有时轻视规则,但其国际贸易行为与之前崛起的经济体并无二致。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一直相对守规矩,还在很大程度上开放市场,欧盟对华年出口增速约为20%至30%。
诚然,中国还没放开公共采购,未移除技术壁垒,服务市场仍受限制。知识产权问题让投资环境颇具风险。尽管如此,最具竞争力的欧盟公司,许多在华取得了惊人市场份额。欧盟大公司的赢利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对其中一些而言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
有关对华贸易不利于欧盟的说法也值得校验。对华贸易的不平衡给欧洲带来更廉价的消费产品,并由此降低通胀压力,增加了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来自中国的产业投入增强了欧洲竞争力。来自中国的竞争有助加快欧盟产业重组。价格上涨则推动欧盟高效利用能源和原材料。
有人认为,中国对欧盟的投资是危险的。然而,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很少,不到欧盟外来直接投资的1%。有关中国如特洛伊木马般夺取欧洲敏感知识产权的担忧是不成熟的。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面临巨大社会和经济挑战,须作出艰难选择。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应对困局的方式是防御性的还是包容性的。换句话说,是独自应对,还是需要欧洲伙伴共同应对。(约翰·法内尔,伊文译)
责任编辑:韩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