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专家论道 > 正文

如何破解产能过剩对工业的拖累

来源: 中国广播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经济之声评论员杨春阳点评:破解产能过剩对工业的拖累。

杨春阳:当前,制造业领域、制造业公司和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拖累,产品销售疲软、库存增加。其中包括钢铁、煤炭、新能源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白色家电、服装等等的产能过剩,在工业领域普遍存在。刚刚公布的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中国经济进一步受出口疲弱、工厂生产疲弱和固定资产投资疲弱的影响而放缓。

从市场供求关系和生产的角度看,绝对的产能过剩,只能通过压缩生产规模、转移产业布局、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企业效率和产品升级等措施来改变。这些措施并不单是压缩,而是一种组合策略,其中包含着向前拓展。现在许多国际汽车巨头采取的就是这种策略。在它们本国,汽车产能早就远远过剩,但这个产业的发展没有停止。他们用资本、用投资这个工具,把国内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全球有需求的市场上,比如他们的产能就转移到了中国。当中国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时候,国外公司这种转移战略我们能借鉴吗?政策如何给予支持?在这方面,我们不能犹豫。

再一个是资金和资本的问题,别以为产能过剩的公司都不需要资本的投入,恰恰相反。现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产能过剩相遭遇的现象,但产能过剩的领域和公司,资金非常吃紧,包括曾经号称不缺钱的光伏产业。现在制造业公司普遍感觉受到资金的制约,由于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资金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收益偏低,流动资金都被高收益、高增值的行业所诱惑,比如像房地产业。

这些行业的诱惑,让投入到工业和制造业的资本收益显得很羞涩。甚至在同一家公司,宁愿把资金投入到高增值的虚拟经济领域,却尽力压缩在制造业上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个别的现象。市场的导向和政策的导向,应该要为工业、为制造业公司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拓展空间。

目前的产能过剩,许多还是结构性的。各地在产业上的重复建设、产业趋同,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长期现象。在工业强省、工业强市的景愿推动下,各地都是在做加法,简单累积,导致产业趋同、产能过剩。要借当前产能过剩的压力,加快结构调整,让中国的工业发展摆脱做加减法的发展模式。最近看到一个消息,说日本各大电子消费产品巨头索尼、松下、东芝等公司,正共同研发新一代智能电视,过去这些大公司都是各自做各自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在一个全球产业链的时代,共同研发肯定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公司竞争力。

所以,破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市场的选择和政策的选择要相互匹配。像许多地方发展光伏产业,既有市场的实际需要,也是搭上了政策的快车。否则,如此巨大的生产规模和产能,不是简单的市场需求就能聚集起来的。解决产能过剩也是如此。现在,发达国家都在实施工业振兴计划,优势工业、优势制造业的培育,不能总是处在加工贸易的水平。开始时呼啦一下托起一个产业群,吸引了大批农民工,碰到经济疲软,哗的一下把他们挤出去,让他们回老家,丢给当地政府,这种模式不利于产业的成长,候鸟型的产业和企业,是做不大的。

从发挥政策优势看,当前还应该鼓励产业跨区域整合、鼓励并购,让过剩的产能一步一步的优质化,而不是劣质化。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中国有接近一半的产品名列全球第一,但是我们的产业集中度不够,我们的产业集中度甚至在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能的规划和布局,不利于形成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同时,光是生产规模的聚集,无法提升中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技术的聚集、产业的布局、以及工业管理体制和利益格局的改革创新。

所以,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资本投入、实现市场与政策相匹配,破解产能过剩,对下一步有效刺激内需、扩大出口,参与全球竞争,都是十分必要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解决产能过剩对实体经济的拖累,让工业企业摆脱重负,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轻松上路,再创新一轮中国工业的辉煌。(经济之声评论员 杨春阳)

责任编辑:王雪莲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