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生意生活 > 正文

中国微博用户数超3亿 微博改变新中年人生

来源: 成都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嘉宾

马家辉 香港知名文化评论学者,传媒人、专栏作家。1963年生于香港。

陈子善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8年生于上海,对周作人、郁达夫、张爱玲等现代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主持

顾文豪 1985年生,上海人,青年文化评论人,修读古代美学与文论,撰写书评、随笔。

140个字符、巨大的信息量、频繁的互动,在当今,微博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一种生活方式。7月中的一个下午,香港知名文化评论人马家辉在上海与著名学者陈子善、青年文化评论人顾文豪就“微博控与新中年”这个话题展开了对话。

“微博控”一称对每一个玩微博的人来说都不陌生,普通的界定用它来特指对微博极度喜爱的人,但在马家辉心中,并不是所有微博用户都可以称之为 “微博控”。他举了一个例,一位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微博两千余条,“他当然算是微博控。但还有一种‘微博控’,他们用微博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类人往往将日常安排和所遇到的事物作为微博的内容来源,并通过微博中的信息看待整个世界,把微博变成自己的眼睛和大脑,“微博影响我们,我们影响中国,什么样的我们就会构建什么样的中国”。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加入了微博行列。

“联合国把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从65岁提到了70岁,因此,我们这里又多出来一个‘新中年’的概念,这个概念很能满足部分60后、50后的心态。”64岁的陈子善教授把自己也划入其中。他开微博仅一年,他的4200多条微博都是在手机上写出来的。他认为微博对“新中年”的影响力度更大。资讯来源封闭,情绪麻木、圈子固定对于“新中年”来说本来是个问题,可是刚好有微博这个东西出来,大大地改变了“新中年”,而且改变的力度可能比对年轻人更大。

马家辉举例说,“比如张大春、陈子善,假如没有微博,我跟他们的交流是那么的少,顶多通个电话,现在我上微博,随时知道他们在忙什么,比如,知道了大春正在陪儿子练字。我发现他们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焦虑有恐惧。”

对话

“微博控”就是

把微博当成眼睛

顾文豪:微博在中国流行好几年了。现在有个词叫“微博控”,或者说有一群人成了“微博控”,不知两位是否用微博?对“微博控”有什么看法?

马家辉:“控”就是很着迷,很爱玩,很迷恋。应该怎样界定“微博控”?前一个月腾讯做了个报告,它有个用户,真的用户,两年内发了168万条微博。平均一天几条?两千多条。能够想象吗?168万条,那当然是“微博控”,对不对?

除了数量以外,“微博控”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界定?我的答案是,一个“微博控”就是把微博当做他的眼睛,用微博建立他跟整个世界的关系。

举个例子。我在广州大学演讲,演讲前和一群美女吃饭。美女A说,上个礼拜莫言来我们这儿演讲。美女B说,你怎么不告诉我?A说,我告诉你干吗?你又不喜欢莫言。B说,我不去看莫言,我就没得发微博。

我恍然大悟,那是为了发微博而去看莫言。什么叫“微博控”?当一个人把微博当成他的眼睛,用微博的文字来描述建立他跟其他人、他跟世界的关系,到了这个状态,真的是“微博控”。

陈子善:我上微博,但不是“微博控”,我为什么上微博?第一,当然想获取资讯,不可避免,也不必否认,就是我跟世界接触,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还可以多个渠道。第二,想知道我的老朋友在干什么,同时可以跟老朋友开开玩笑。第三,我要让我的猫咪“卖萌”,对不?我有三只猫咪可以上微博,对不对?数量不够猫咪凑。第四,毕竟我是做研究的,我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研究的心得。

对我来说,微博实际上是写作的延伸。有个小问题,写篇文章不够,写篇微博正好,通过微博表达我的意见。而且不能不断地重复自己,所以写微博也是突破自己的一种挑战。

微博影响我们

我们影响中国

顾文豪:中国的微博用户呈几何级增长,有人说“微博可以影响中国”,微博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马家辉:微博不可能自动影响中国,它有一个中介体,在我们身上发挥一些作用,我们做了一些事,讲了一些事才会影响中国。所以我觉得“微博影响中国”这句话没有完成,“微博影响我们,我们影响中国”才行。

微博怎么影响我们呢?我有四个看法。第一,交换资讯。微博不仅帮你收集更多资讯,也帮助我们过滤资讯。你交了一些朋友也好,其实你是想看朋友替你搜罗回来的资讯。朋友不是什么资讯都转发,不同的朋友、不同的群体发不同的资讯。

第二,情绪的放大器。对于很多事情,我们本来情绪反应不会那么大。可是透过人家加的表情符号,透过人家给的评语,把你的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放大,甚至挑逗你的情绪。经常有人说微博是资讯的收集,我觉得不止,还是情绪的放大。

第三,动员。把人们连接起来,叫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比如一起去哪家餐厅吃饭。

第四是沟通。透过微博和社交网站,除了帮助你了解别人、别人了解你外,还帮助你了解你自己,让你跟自己沟通,跟你内在的自我沟通。有些部分是你不愿意承认的,有些部分是你掩盖起来压抑起来不敢面对的。你上微博,往往帮助你了解你自己。

微博改变“新中年”

力度大于年轻人

顾文豪:使用微博的主力人群是青年人,但不否认更多的“新中年”正在加入这波潮流,微博对中年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马家辉:假如“新中年”上网,刚刚说的四个部分如何影响他?资讯,“新中年”的资讯来源其实越来越封闭;情绪,到了一个年纪之后,我们的情绪其实是越来越麻木的,越来越习惯对什么都不再大惊小怪;动员,到了一个年纪,圈子也是蛮固定的圈子,交的朋友,该交的都交了,不交的也不想交了,越来越封闭,也忙。

所以,我刚说的四个层面,对于“新中年”来说本来是个问题,可是刚好有微博这个东西出来,在这四个方面大大地改变了“新中年”,而且改变的力度可能比对年轻人更大。一方面,“新中年”有我刚刚说的问题,可是另一方面,“新中年”有他的资源,不管是时间、钱、人脉,还是故事,他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所以当“新中年”一旦上微博以后,把他的整个资讯平台拉开,情绪爆发出来,增加他们的自我了解,还有朋友之间的了解,突然发现,他们也是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焦虑有恐惧,有他们的想法。

打破界限卖萌

伪装反映真实

顾文豪:刚才说到上微博“卖萌”,我想“卖萌”这个词本身也是微博打破年龄、身份界限后带给子善老师的。

马家辉: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把东西定界线,见得光见不得光,什么样的身份应该什么样的仪态,讲什么话,可是有了互联网之后,这条界线越来越模糊。

你可以慢慢试探,为什么你们可以用很可爱的符号,我们不行?而且你怎么知道我是谁?我几岁?你怎么知道我是教授,还是晚上卡拉OK陪酒的人?为什么一个教授不能卖萌?

我们上微博可能伪装,不是真实的我,我们伪装身份,伪装语言。可是,谁说伪装不是你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当你选择什么情况下伪装,当你选择伪装成为什么,当你选择怎么样伪装的时候,那个选择背后一定有一些理由,那些理由可能跟你的欲望有关,跟你恐惧的事情有关。当你选择怎么伪装、如何伪装,其实那个部分往往反映很真实的你,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没发觉而已。所以不要怕伪装,伪装是个好东西,这是我暂时的结论。

顾文豪:现在很多学者说,微博太碎片化了。

责任编辑:王雪莲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