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海外资金唱多中国市场 评:基于经济“软着陆”信心

来源: 中国广播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导读】否极泰来,海外频现"空翻多"信号、QFII低位大举扫货、个人投资者入市步伐加快。唱多中国基于对政策储备以及经济"软着陆"的信心。

中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市场心态在悄然发生着转变,海外投资人似乎再次嗅到了中国的投资机遇,近期的频频抛出唱多中国股市的言论。而从统计数据看,最近两、三周,离岸中国股票基金一扫连续数月"失血"的颓势,转而开始吸引资金持续净流入。海外投资人似乎再次"嗅"到了中国的投资机遇。

在截至8月1日的一周时间里,离岸中国股票基金累计净流入1.18亿美元,创下今年2月份以来的单周新高;连续三周的净流入也打破了2月份以来的最长流入纪录,此前,这类基金曾遭遇11周连续失血。同期,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净流入资金超过15亿美元,为近半年来最大单周流入量。外资对中国股市"空翻多"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林耘认为,市场大环境的活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给了外资进入的信心。

林耘:首先大的市场环境,最近房地产行业显得非常活跃,使中国经济软着陆有了更多的底部支撑;另外从中央政府的态度来看,也在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两相匹配就是会使外资在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方面有稍稍好转的态势。

第二,最近三个月A股连续下跌和外围市场连续反弹形成鲜明对比。外围市场在相对高位,而我们处在年内的最低位,外资的做法基本上是买低卖高,这点会有一个特别的意义。

第三,证监会在今年对QFII进入中国的门槛大幅度降低,给他们在国内投资上更大的自由度,包括可以持有更多的现金、可以更大比例投资债券、可以提高对单支品种的持有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外界就有更多理由进入A股市场,这次流入的速度和幅度在增加也有这方面的因素。A股处在相对低位和门槛降低之后,有更多的QFII具备参与到A股当中来的条件,会使得他们做出比较积极的选择。

A股最近几年很少见到三个月连续下跌之后还会出现进一步的月度下跌走势,所以目前位置具备反弹的吸引力。只是大家要注意,外资和国内投资选择上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分歧,比如A股在反弹过程当中两个主板市场的表现比较凝重,涨幅比较小;但是题材股具备主题投资机会的品种就非常强,包括今天沪市和深市的主板涨幅都只有0.2%以下,但是创业板跟中小板有很大的涨幅,新三板概念股已经是连续的涨停走势,外资进来之后有可能还是从低估值品种上面做配置。包括今天表现很差的金融板块,也包括A股投资者分歧很大的地产板块,今天公布半年报的万科前十大股东当中具有两家QFII出现新的进入或者加仓的动作,都可以看出在以此是在看多A股的选择品种方面,可能外资跟我们的选择会有比较大的偏差。

6月以来截至7月27日,QFII资金大举净汇入资金87.73亿元,相当于上半年累计净汇入规模的84%。同期RQFII资金也向A股增资40亿元。与此前QFII表现相比,近两个月QFII资金"跑步入场"。但摩根士丹利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股票已被大幅低估,A股和H股的估值都显著低于历史水平,年内应有较好表现。渣打则建议,投资者应在未来12个月超配中国股票。汇丰的亚洲股票策略主管则看好中国的电信、铁路和部分水泥及零售股。

现在不少业内人士有一个普遍的看法,如果问现在是不是底部,还要再看一看。但是会建议投资人,可以开始分批买进低估值的蓝筹股。林耘表示,投资者应该谨慎,但是A股长期会有合理回报。

林耘:首先外资看多还是看空中国,很多时候是取决于我们从哪里选择样本、发哪些言论。外资时不时会唱多中国是出于职业习惯,毕竟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市场,阶段性对A股市场做评估甚至吹吹风都是很正常的。

第二,对于目前A股的走势,从国内看还是比较清楚,毕竟中国A股市场在经历历史上最快的扩容,这种扩容包括IPO的扩容,也包括新三板之后更多的扩容渠道的打开。同时解禁的压力对于A股是比较大的。

第三,A股所背靠的基本面毕竟经历了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目前有可能是反映过度,也有可能处在反映的过程当中,因为毕竟中国的GDP增速在下滑到7.6之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见底,见底之后哪些行业会更多的受益,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所以对于外资的流入来讲我们是欢迎的态度但是也不要太过迷信。

第四,今年新批的QFII有500亿美金的额度,同时RQFII也有500亿人民币,现在流入的规模非常小。积极看有巨大的空间,谨慎一点看,流入的量和预期有比较大的落差。对于A股市场需要有长一点的过程,我们会看到A股市场的成熟和它具备合理回报的定位。

责任编辑:王雪莲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