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秦皇岛作为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给人的印象是旅游为“重”经济为“轻”。但秦皇岛港却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口自然条件优良,一年四季不冻不淤,然而港口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却并不大。与此同时,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8.9%。港口与临港产业如何衔接?旅游与工业,到底孰轻孰重?
“腾飞”的第一大能源输出港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让秦皇岛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声名远播。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又将这座城市推向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国家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秦皇岛依托天然的港口优势,成为河北沿海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据了解,在秦皇岛,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依托港口相继落地生根,形成以粮油加工、金属压延、玻璃建材和机械制造四大产业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的60%。
而秦皇岛港口,也在改革开放之风的推动下,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全港煤炭年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并拥有全国最大的自动化煤炭装卸码头,下水煤炭、出口煤炭均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总量的40%以上,成为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港口是我们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优势。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港口,突破口也在港口,而不是依靠旅游。”秦皇岛市长朱浩文说道。
事实上,秦皇岛港的巨变只是全省腾飞的一个缩影。距秦皇岛港90海里处的渤海湾中心地带,一座现代化重化工业新城正在拔地而起,那就是曹妃甸新区,她将成为河北改革开放的新起点。而顺着渤海海岸线再往南,已实现华丽转身的黄骅港再次发力,总投资达1000多亿元的黄骅综合大港二期工程及港区配套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而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和黄骅港综合港区的崛起,给秦皇岛港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环渤海5800公里的海岸线,有大小60多个港口,平均不到百公里就有一个港口。仅在空间上就面临巨大的竞争,更别谈在货物吞吐量以及背后产业方面的竞争了。”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何学彦的一席话,揭示了如今环渤海经济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角逐。记者获悉,所有的港口装卸里,秦港的煤炭业务收益还是比较好的。但现在竞争非常激烈了,国投曹妃甸一投产就是5000万吨,这对于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显然是一个竞争。
相关业内人士也表示,大秦线原本只供秦皇岛港,后因曹妃甸的建设,又从唐山建设了一条支线分流到曹妃甸和京唐港,一条铁路支撑三个港口。三个港口面临相同的困惑,吞吐量再大,没有足够的货源也无用武之地。
装备制造业贡献率近50%
驱车在秦皇岛滨海公路,当地人伸手便可指出哈电重装、天威秦变、山船重工等这些业内耳熟能详的企业所在。而这些或需要大进大出,或需要依托船运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已经成为秦皇岛重型装备制造业中最可炫耀的资本。
不过,在此之前,人们提起秦皇岛,想的多是“旅游度假”、“避暑胜地”,而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原材料,以及便捷的出海口等条件,秦皇岛的工业却并不突出。
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4年,秦皇岛大中型企业也不过49家,包括玻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机械工业在内的传统支出产业发展步伐均相对缓慢。在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秦皇岛也一直排在后列。
如今,多年过去,秦皇岛如一艘鼓满风帆的航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一路前行。秦皇岛市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资金倾斜,加快了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建设步伐。不仅从外地吸引了天威保变、哈尔滨电机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前来落户,同时还大力促进山海关船厂、山桥重工等本地企业做大做强,使得该市大型装备制造业连续3年增长率在50%以上。
2009年3月,曹妃甸新区揭牌成立,在这块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的土地上,有20平方公里属于秦皇岛,也是在这一天,曹妃甸秦皇岛临港工业园宣告成立。据秦皇岛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秦皇岛临港工业园被定位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此举为秦皇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一片沃土。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秦皇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3.22亿元,同比增长15.6%。食品加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装备制造四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233.82亿元,同比增长16.2%,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5%。
中小企业集群化尚未真正形成
多年来,秦皇岛是一个美丽与污染并存的城市,两大支柱产业一是旅游,二是煤炭港口。最大的弊端是,港口与市区如此之近,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上空却漂浮着数吨煤灰。“发展产业不仅追求经济支撑能力,还必须追求环保效益。而装备制造业不仅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支持力最强的产业,而且不会对环境保护带来太多的负担。”在这样的号召下,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秦皇岛工业基础雄厚、出海口便捷,生产性原材料丰富等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沿海装备制造业基地。
虽然近几年秦皇岛的装备制造业取得傲人成绩,并成为支撑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难题。“相比较而言,秦皇岛装备制造业中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缺少对行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特别是缺少集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在业内认识看来,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带动下的中小企业集群化尚未真正形成。产业虽具有较强的加工能力,但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大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秦皇岛港是一个功能单一的港口,目前主要是煤码头,煤炭和我们当地的产业又没有太多的衔接,这是港城一体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秦皇岛市市长朱浩文坦言说。
港口经济、临港产业衔接与互动
事实上,河北装备制造业中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部分是中直企业。长期以来,这些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大部分进口或从外地采购,与河北没有形成企业间的配套生产与协作。比如哈电重装、山船重工等9家装备制造业大企业2008年配套产品采购总额约40.7亿元,其中外地采购占70%以上。
如何增强港口与临港产业的衔接与互动?如何建立起临港产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当地政府研究的课题,也是各企业家寻求突破瓶颈、减少成本的出口。记者获悉,为缓解运输难题,降低运输成本,许多东北装备制造企业开始逐渐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纷纷把在本地运输不便的大型件、特大型件的生产部门向大连、秦皇岛、天津等港口城市转移。这无疑为秦皇岛的装备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秦皇岛自身也在极力突破瓶颈。在秦皇岛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产业定位继续锁定在“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三个基地”之一就是着力建设中国北方沿海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而在企业之间,城市产业与临港经济的衔接也已悄悄展开。据悉,早在四年前,天威保变就看中了山船重工的成熟焊接技术,双方共同出资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建设秦皇岛变压器油箱工程项目,专门为天威保变生产变压器的外壳油箱。
而今,天威秦变与哈动力(秦皇岛)出海口基地在重大装备运输上协作态势良好,哈动力与秦皇岛冶金机械、山船重工、渤海铝业等企业在设备维护、机械加工等方面建立了协作关系,齐燕数控机床也在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多种数控机床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的目标,一步步实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