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来说,资金最紧张的时期似乎已经过去。截至8月7日,超20家上市房企公布半年报或业绩快报,从每股现金流量来看,多数企业相比年初都有大幅上涨,表明资金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缓解。“大部分房企现在已经不再为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而发愁,从生死线的挣扎,已经转向对更大利润的追逐。”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现金流明显改善
8月6日晚间,万科公布上半年度报告,截至6月底,万科持有现金470.1亿元,较年初提高了37%,也远高于去年底的342.4亿元,高于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的总和203.1亿元。从每股现金流量来看,万科上半年数据为0.26元,高于一季度的0.12元。
负债方面,由于已售未结资源规模大幅提升,预收账款增加,万科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为78.9%。但预收账款并不构成实际的偿债压力,如果剔除预售账款,万科真实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9.3%,较去年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在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净负债率指标上,万科上半年净负债率为22.8%,较年初的23.8%亦有所下降。
无独有偶,除了万科,其他上市房企数据相比年初都有明显好转。譬如中润资源上半年每股现金流量为0.1609元,一季度为负0.01,陆家嘴从一季度的0.42元增至0.97元,莱茵置业也从一季度的0.1158元上涨到目前的0.4173元,涨幅明显。
熬过最难关
“上市房企每股现金流量的回升,表明房企资金偿付能力提高,财务状况更加稳健”,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对记者表示,根据兰德咨询今年6月底对沪深及香港177家上市房企的调查显示,与去年年末相比,同一批次上市房企的现金流量已经有较为明显的缓解。
宋延庆解释说,这一方面是由于上半年楼市整体销量明显改善,另一方面,金融政策较为宽松,货币供应量再次开闸。数据显示,6月新增信贷9198亿元,环比增加1266亿,同比增长45%,年内仅低于3月,规模远超出市场预期。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0%,比年初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3亿元。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近日发布房企资金状况报告也显示,房企资金增速自2010年上半年大幅回落,之后整体呈现不断下降态势,但随着楼市筑底和融资环境好转等影响,预计前三季度房企资金来源将完成筑底,房企也已经熬过资金最紧张的时点。
“虽然货币供应受‘前高后低’的季节性因素影响,未来不可能长期保持较高增速”,宋延庆说,不过,目前楼市政策已经见底,未来几个月成交状况依然会保持活跃状态,只要保证销量的可持续性,房企就很难再现资金断裂的危险。
融资渠道增多?
除了国内信贷季节性放宽之外,房企的其他融资渠道也似乎正在增多。
金地集团7月19日宣布,旗下海外公司金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将发行12亿三年期无抵押优先级债券,发行票息9.15%。这是A股地产公司海外发债的首个成功案例。虽然9.15%的息率创下所有在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息率新高,但仍低于目前国内15%的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
此外,借道香港进行海外融资,也成为近期多家A股房企的共同选择。今年5月初,招商地产公告,拟通过境外子公司入主H股东力实业,实现借壳上市;5月14日,万科亦对外公布,计划通过以10.79亿港元收购港股南联地产73.91%的股份,从而实现香港上市;7月初,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香港计划以3.622亿港元总价,收购香港上市企业侨福企业73.5%股本,7月23日,侨福企业公告此次收购已经完成。
这一方面说明房企融资渠道增多,同时也表明,国内房地产融资环境和难度在愈发恶化。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表示,从长远角度讲,房企不得不通过境外融资或者其他创新型融资方式,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资金源泉。而在宋延庆看来,目前多数房企的融资环境仍旧不理想,渠道缺乏。除了国内贷款、海外融资,目前房企采用的融资方式仍以信托、合作等为主。
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将成为房企生命线能否延续和发展的关键。
难言大环境放松
虽然现金流有了明显回升、融资消息频出,但上半年上市房企的盈利水平并不乐观,行业整体负债率仍在持续走高,房企之间出现明显分化。
“各家有各家的经,每家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都不太一样”,泰和集团总裁助理沈力男对记者表示,“前两年没有疯狂拿地、没太折腾的企业,以及产品业态和区域分布不太单一的,可能现在日子会好过一些,否则就困难一些。”虽然市场正呈现向好趋势,但房企对后市依然表示谨慎乐观,“趁着现在行情好赶紧出货,以后走势怎样就不能保证了”,昌平某在售高端楼盘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链家地产统计,截至8月7日,共24家房企公布半年报,其中10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占比超过4成。而利润下滑幅度更为严重,24家房企中11家利润同比下降,利润额总计88.94亿元,同比下滑8.31%,另有3家房企出现亏损,其中嘉凯城亏损最高达3.28亿元。
“尽管近两个月市场成交量回升,但这种回暖仍然处于狭义的回暖”,张宏伟表示,其他几个基本指标如房地产投资、新开工情况、房企盈利能力,尤其是房企的盈利能力或者净利润率的增长并不乐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