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英利集团生产线 本报资料照片
英利转型升级动员大会现场。
□本报记者 边 慧 本报通讯员 王志新
阅读提示
“SolarWorld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很小,它是为在欧洲市场进一步打击中国企业做铺垫。”去年10月,面对美国砸向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大棒,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11个月后的2012年9月,这个预言不幸应验——— 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来了。
尽管在此前的45天内,包括英利在内的几家较有影响力的企业一直联合各地光伏产业协会、工商联四处奔走呼吁,甚至8月底的中德高层在会晤中的共同表态,让各大媒体一度宣称“或有转机”,但当地时间9月6日上午,欧盟仍执意启动了对华光伏太阳能产品反倾销调查。
悬在中国光伏企业头顶已久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落下,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能挺过这个冬天吗?
为应对产业困局,9月15日,光伏产业龙头企业英利集团对外宣告,将转变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从卖组件转向做电站,从产品营销转向企业营销,开启新一轮转型。
1
“一意孤行的后果无外乎两败俱伤”
9月15日早晨8时多,约6500名英利员工列队集结在位于保定的英利集团总部广场上,他们被通知来参加集团的转型升级动员大会。
在产业“寒冬”时节,员工们知道企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要知道,此前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赛维LDK都开始裁员,其中,赛维LDK裁员比例约为22%。国内光伏巨头企业天合光能 CEO高纪凡日前也表示,公司正在实施精简机构计划。
有媒体用“灭顶之灾”来描述这次欧盟反倾销对国内光伏企业的影响。而英利宣传部相关人士的观点也十分直接:“英利的市场72%在欧洲,其他几家大企业没这么高也差不太多,你说是不是灭顶之灾?”
在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正式立案的当天下午4时许,英利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言辞激烈的信息:“一意孤行的后果无外乎两败俱伤,如果这是欧盟想要看到的结果,中国企业不会害怕,中国有句成语叫做‘鱼死网破’。”
尽管英利曾在事后澄清,认为这不能算是集团的官方表态,但这条微博仍多少透露出了这家光伏巨头企业对此事严重性的评估。
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介绍,现在包括英利最大的硅料供应商德国瓦克化学公司在内的德国光伏企业反对欧盟反倾销立案的声音都非常大。跟应对美国“双反”调查时在美国当地成立了“平价太阳能电力联盟”一样,英利也在欧盟组织了一个联盟,这个联盟囊括了上下游数百家企业。
2
刀尖上的中国光伏业
一家名为“光电社区”的论坛近日发起一项调查:你认为我国光伏业深陷寒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是受美国“双反”、欧盟反倾销等外因影响的占近70%,只有33%的人认为应反省产能过剩等内因。
无论是基于何种分析,来自欧美的打压无疑是造成中国光伏产业今日困局的最直接因素。
“中国70%以上光伏产品出口到欧洲市场。如果欧盟征收反倾销税,那么进入欧洲市场就要付出代价了。本来中国产品与欧洲产品在价格上的差距就不是很大,一征税就没有竞争力了。”苗连生说。
面对市场形势,上个月,在公布二季度数据的同时,英利修改了全年的光伏组件出货量目标,把原定的2.4至2.5吉瓦,下调至2.1至2.2吉瓦。此举背后的原因是综合的,第一大市场欧盟的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申请加之高负债率等原因,都迫使企业在逆境中布局的这步棋,必须走得更加小心。
也有人士分析,困扰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也是一大诱因。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光伏业初期的行业暴利、企业对市场判断的失误等原因,导致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光伏企业大幅扩产,市场供求严重失衡。这成为光伏行业目前遭遇困境的内因之一。
换言之,即便没有欧盟立案调查的致命打击,中国光伏企业也早已是在刀尖上行走。
行业产能过剩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早已提醒中国光伏企业,这一行业正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从解决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发展问题的角度看,这次欧美‘双反’危机同时也是整个行业进行整合的契机,未必全是坏事。”英利集团公共关系总监梁田坦言。
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更是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我们必须有一批企业,而不是少数几个企业学会退出,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的话,光伏行业的危机可能会愈演愈烈。”
3
“杀出一条血路来”
与数月前面对美国“双反”大棒时的结盟政策一样,这一次,在更为深重的欧盟反倾销调查危机面前,英利等国内四大光伏企业继续协调作战,通过不定期沟通的方式交换意见,保持声音的一致性。
但面对市场考验,各企业在采取应对措施方面,却有着明显不同。
9月15日召开的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就是英利做出的反应。
事实上,英利在转型的详细规划与举措出台之前召开这样一次大会,其符号意义远远大于其实质性含义。正如梁田所说:“英利这次率先吹响了升级转型的号角,更重要的是传递了行业信心,为其他光伏企业应对当前危机提供了一个样本。”
这样的信心在英利内部被固化成一句口号:“团结奋斗,翻越光伏雪山;勇敢坚强,冲出光伏草地。”还有董事长苗连生在转型升级动员大会上的那句话:“杀出一条血路来!”
而闯出“血路”的两条腿,英利在这次大会上也讲得很明白:商业模式转型,改变过去单纯生产并销售光伏组件的模式,涉足光伏电站设计、开发和运营,提供系统的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和服务;营销模式转型,从产品营销转向企业营销,主要是与更多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以前不做光伏电站是因为有顾虑,大家各自分工明确,怕抢了别人的生意。”梁田说,现在来看,向下游做完整的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是行业趋势。
一个看似利好的消息是,国家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光伏装机容量目标从最初的5吉瓦,一路上调到10吉瓦、15吉瓦,直至最终的21吉瓦。再加上大型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和“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推动,以及光伏电站标杆电价的确认,诸多信息好像预示着国内光伏市场将振翅起飞。
而营销模式转型的主要着力点是与大企业的合作。据梁田介绍,目前英利正在与中航工业、中材国际等大型国企接触,这种开放的姿态前所未有。
同时,英利已公开宣布,将通过“334”战略应对行业危机。未来英利光伏产品的市场分布将是30%地面产品,30%屋顶产品,40%分散式、独立式产品。英利在西班牙建了第一个示范中心,将各种组件、电缆、逆变器等都摆在那里,当地的居民只要来“拿”走,就能回家安装,开始为“一站式”模式探路。
英利希望通过差异化营销,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为光伏产业开启一个充满生机的平民化市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