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尽管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引发担忧,但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城镇新增就业达910万人,而十一五期间我国的GDP增速高达11.2%,每年新增就业仅有1100万,这样看来今年新增就业的整体情况将有可能好于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下滑就业情况却反而好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对此进行解析。
马庆斌: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已经进入了稳步推进的阶段,这个过程中,工业化的进程也在向中后期迈进,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更加软化的进程。所谓软化就是中国的第三产业或者说服务业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或者服务业相比较农业和制造业而言,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就业弹性空间是特别大的。这种数据背后显示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变化于危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强调了就业优先,采取了很多扩大就业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从这一变化来看,经济高速增长并不一定带来高就业,同样经济增速下滑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减少,这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
马庆斌:如果这个数据确切的话,实际上这就回答了一个问题,这次危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生产方式的调整,还有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反思。一般来说GDP的增速与就业之间是有密切的正相关系,但是也有一定的例外,比如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出现无就业复苏的难题,也就是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带来高的就业,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需要呢?如果经济复苏了或者增长了,而就业不理想的话,很多政策就要调整。因为没有就业的话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也就没有老百姓的民生的改善问题,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了,但是人们没有幸福感,这样的经济增长矛盾就要调整。一个充满就业活力的经济增长才是人们充满幸福感的经济增长,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