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支持国考对“试考”一族说不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周东飞

日前,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诚信报考,从我做起——— 致广大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公开信,提醒考生勿弄虚作假骗取资格,勿“试考”浪费资源。据悉,“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记录在案者将无法参加此次“国考”报名,已确认参加面试却临时弃考、录用报到时放弃职位等也都将记入此诚信档案库。(《北京晨报》10月15日)

考试如何就考出一个“试考”现象来,一般民众面对这样一个拗口的词汇难免费解。可是,对于关心企业招聘、公务员考试的群体来说,“试考”早已算不得一个新词。两年前,媒体就曾聚焦过“试考族”,也就是那些原本不具备报考资格却要通过作假的方式力争一试的人。当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试考族”,84.2%的人认为“试考”对求职会有帮助,仅有21.1%的人明确反对“试考”行为。可见,社会对于“试考”现象基本上还算是宽容的。

此番,国家公务员局通过公开信的方式表明了反对“试考”的态度,是官方不够宽容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判断,仍需回到“试考”行为本身。对于“试考”的考生本人而言,这首先是一种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考试作为公平选拔的手段,必然会设置一个报考条件,比如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具备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等。不符合条件的人要想参加考试,少不得需要说谎。这些看似细微的小事,却是染脏诚信源头的污水。尤其对国考而言,它所要选拔的乃是国家公职人员,如果应试者居然对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毫不介意,而社会也漠然视之,那么我们将如何指望公务员队伍健康纯洁,毕竟一切道德状况都不是凭空生成的。“试考”之所以只是试试而已,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通过笔试之后还有更为严格的资质验证环节,不符合条件的“试考族”即便有幸通过笔试,一般到了这个环节也就知难而退了。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毫发无损,而且还会获得应试的经验和挑战的信心,因此何乐而不为呢,“试考”也就难免大行其道了。但是,“试考族”除了自己之外,大概忘记了社会和他人。于社会而言,拿出更多的资源去甄别和应付“试考”者,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于其他考生而言,这些无资格竞争者的掺和,干扰了考试着秩序,更有可能损害实质的公平。尽管说“试考”者退出之后,理论上会有递补机制让后续考生进入面试环节,但递补在现实中并非必然执行,被“试考族”挤掉的考生会因此失去面试的机会。

由此看来,对“试考”说不,有其必要性。当然,也有论者指出,“试考”现象频仍乃至到了成“族”的地步,一方面见证大学生群体就业之痛,一方面也表明公务员考试制度尚存在资格甄别方面的漏洞。作为原因分析,这样的意见很有道理,但是它不能成为“试考”有理的依据。越是就业艰难,越是要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一面怒斥“萝卜招聘”,一面不顾他人利益频频“试考”,这样的分裂表现很难说是爱公平爱真理。这次有关方面反对“试考”也不再停留于口头号召的层面,而是加入了诚信档案库的制度化应对措施。“试考族”入库的结果,将是若干年无法报名参加考试,这样的惩戒机制对于劝阻“试考”或有警钟之效。

当然,“试考族”的主观目的不在于践踏公平,而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分经验和信心,此心可鉴,此情可谅。而满足年轻人的这点愿望应该并不困难,相关高校完全可以在就业指导中多搞一些模拟招聘、模拟国考之类的活动,让大学生在不冒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求职与就业的实战经验。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