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论对解决当今全球经济困局能不能有所帮助?尽管市场对此有120%的期待,但似乎来自极地附近的瑞典人对这种期待并不在意,他们用一次次的“爆冷”结果证明,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但是反社会期待的,还是反主流经济的,他们三番五次地将最高荣誉颁给偏重微观的博弈理论,让人们不禁好奇,博弈论到底是什么?
根据业内专家的解释,博弈论就是分析在一定局限条件下,参与游戏的一方如何预期和利用另一方的策略来变换自己的策略,进而达到取胜的目的,或者说达成多赢的局面。像经济学家经常说的“囚徒困境”、“智猪博弈”等都是很典型的博弈模型,而被国人所熟知的“欲擒故纵”、“三十六计”等也都是博弈。
事实上,博弈论是经济学理论中最贴近寻常百姓的应用,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都用得着博弈论,有的是对抗,有的是合作,只是人们的应用是在不知不觉中而已。经济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把个体的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机制设计,让博弈一方或多方找到优化策略。
例如,获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他通过研究设计出一套“全国住院医生配对程序”,通过这个程序,每年美国会有约2万名医生找到心仪的医院工作。还有高中生配对系统,也可以帮助数万高中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而另一位获奖者沙普利与其同事研究的算法,据说可以让100对男女在相亲派对中各自找到最优伴侣,结成稳定的婚姻。
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框架中,我们绝不能发现这种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近乎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经济增长固定的分析框架。然而,当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三驾马车”近乎同时抛锚,人们发现,除了欧、美、日无底线地印刷货币外,并无任何良策。相反,我们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Per Krusell教授在宣布获奖者现场对媒体表示,“金钱确实与人息息相关,但并非人类生活的全部,今年的经济学奖更关注人,包括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学校与学校的关系,甚至人在婚姻中的关系”。(孙春祥)
责任编辑:杨旭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