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沧州记者 李家伟 通讯员 胡晓磊
黄骅渔民杨明华祖孙四代传承着古老的“排船”技艺,所制风船曾经遍及附近海域,距今已有百余年时光(本报曾报道)。10月30日记者从黄骅当地有关部门获悉,“杨氏风船制作技艺”不久前入选沧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技艺传承百年
黄骅市有关部门对杨氏风船制作技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整理。据介绍,杨氏风船制作技艺是黄骅市南排河镇大辛堡村杨姓族人几代传袭的手工技艺,有不传之秘,所制风船曾遍及黄骅海域及津塘、齐鲁,距今约有130多年历史。
杨氏风船制作技艺第一代传人杨长春生于1875年,自幼随其父学习木工、制船技术,又有家传铁匠手艺。当时,风船作为沿海渔民主要的生活工具,风船制作技艺价值非常高,杨长春用心琢磨,反复推敲,逐渐形成杨家排船技艺风格并摸索出一些独门绝技。他不囿于约定俗成,又督促其子杨少荣(生于1895年)14岁去北塘拜茅师傅为师,春、夏、秋海洋生产,冬闲学艺,使得家学与师承相结合,海洋作业经验与制船经验自成体系,在以后的手工排船技艺中,他的传人继承和发展着这门独特的手工技艺。
杨明华手工“排船”有突破
据了解,杨氏风船制作技艺选取耐腐、耐磨两种木质(特殊情况下采用水蒸火烤工艺),运用绞杠、夹杠、顶杠等七种用杠法,通过撂底、放站、圆槎、墁赶(铺甲板)、立桅、冠篷、冠舵七大工序,辅以工序下细小配件完成。船型根据风浪大小而决定船弯的大小,适应性强,安全系数大,船型矫健,船速快捷,船体轻便,抗风浪。
黄骅市有关部门在调查中发现,杨氏风船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杨明华结合古今船谱,潜心研悟,去异存同,独具匠心,制作工具除手工工具外,又假借电锯、绞磨机,手工排船水平又有新突破,既富古典性又具现代性。目前的手工排船种类既有生活中适用的小船,又有模型雅致的品类。虽然时代变迁,机船大兴,手工风船技艺风光不再,但近年对旅游小船、养殖小船、模型小船的开发,使这门手艺依然有其生命力。
古老技艺具备重要价值
据黄骅市有关部门调查,杨氏风船制作技艺具有极强的民俗特征:以中国传统的顺遂纳福为理念,排船工艺一开始就以平为基础,以顺遂为理念,那些带有吉祥、幸福的船部件名字依旧延用。“财神板”、“福卡子”,“顺龙骨”,渔民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都放到作为生活工具的风船上。“劈水”的用途既可作靠岸跳板,又是海上航行逆风划向用的辅助工具。此外还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
经研究,专业人员认为杨氏风船制作技艺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将艺术与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七种用杠法,使船产生了顺遂的流线,每一个工序,都有相应的喻意,表现了海堡人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还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但经调查发现,杨氏风船制作技艺也面临着缺乏专业造型设计人才、缺乏具有一定水平的木工技术和断料技术人才等不利因素。
保护:任重道远
记者了解到,黄骅市文化馆非遗小组与南排河镇政府、大辛堡村委会联合,以村委会为保护单位,进行实地采访,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已启动大辛堡杨氏手工排船技艺保护工程,收集、整理有关杨氏手工排船技艺的作品、摄像资料、图片等。根据保护计划,将对杨氏风船制作技艺进行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进一步调查、收集、整理各类资料,系统理清杨氏排船技艺的传承及历史沿袭;整理杨氏排船技艺的船谱及相关资料,包括文字、作品、音像等;由传承人开办传授培训班,培养新的中青年传承人;外地进修培养专业的造型设计人才,选料、断料人才;建立品牌;扩大媒体宣传,提高知名度。
同时,当地有关部门还制订了五年计划来对杨氏风船制作技艺进行保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