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漫画
2009年,投资市场里到处流传着各种关于巴菲特的神话,跟着潮流,笔者深入研究了一下。个人总结巴菲特的成功有几点:1、5年之内上市的股票不买。2、净资产收益率为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3、关注企业的分红与现金流。4、关注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等。似乎找到了成功的方法,我开始热血沸腾,面对沪深两市1000多只股票,用“巴氏理论”反复筛选,认真对比,充分论证,我在股市里找到了一些股票,义无反顾地买了银行股,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整整三年的苦苦煎熬……
银行这三年的表现应该说非常不错,利润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几乎翻了一倍;净资产收益率大多保持在20%以上(指的是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和坏账损失都控制得非常好。但股票的市盈率却从8-9倍下跌到5-6倍。如果按巴菲特的理论,净资产收益率在15%以上,利润增长率在20%以上,相对应的市盈率在15倍,就是可选的股票,那我们的银行股真可谓是价廉物美。
即便如此,市场上依然存在着怪异的现象,一方面,银行的高官反复强调这几年是银行发展的黄金时期,有些银行可能因为业绩太好而不好意思向外公布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对它们的负面报道却层出不穷,主要有这几条:1、银行盈利了还圈钱。这一点的确属实,但也没办法,谁叫银行签啥“巴沙尔协议”,协议规定银行必须有多少资本按一定的比例放贷款,银行要超常发展就必须募集大量资本,所以这几年银行不断增股发债,市场上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股里,从而造成市场失血,股价下跌,但问题是为什么银行要发展就必须向市场伸手要钱呢?国家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巴沙尔协议(三)”呢?2、企业因经营困难而形成大量坏账问题。这个问题比较虚幻,想象的成分比较多。在我们国家企业向银行借钱是比较难的,不是你想借多少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借到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仅凭信用是借不到钱的,必须有抵押物,即使借到了钱也只是抵押物价值的一半。这几年,我国的各种资产价格大幅上升,所以即使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有抵押物在手的银行也不必太担心,完全可以通过打官司要回来。损失的只是走司法程序的时间而已。何况,银行即使出现了坏账问题,多数银行都有300%的坏账损失计提,想想,已经不太可能出现的坏账还有三倍的赔付等着,何来风险之有呢?3、关于利率市场化造成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过分夸大。目前形势下,企业借钱比较难,银行的利率在借出端,银行有很大的议价能力。利率市场化不完全是坏事,利率可以相对提高。关键在于存款端,银行的确要多支付一些利息,但目前情况下,银行活期存款的比例高达50%,而一年期以下的存款达80%,而活期存款的利率几乎没什么变,一年期的变化也非常有限。所以银行多支付的那部分利息非常有限,比起贷款端的议价只是小巫见大巫了。况且,银行每个月新增贷款5000亿以上,可见银行的盈利能力依然迅猛,只是发展的速度略有下降而已。
三年过去了,伴随着诸多非议的银行股依然快速发展,只是股价让人伤心。我不知道在成熟的市场,一批成长性良好,经营相对稳健的股票,为什么要折价卖(股价低于净资产),难道巴菲特的理论不适于银行股(事实上巴菲特所持有的最大市值的股票之一就是富国银行)或者是巴菲特的理论不适合中国国情?
思前想后,我好像有些明白:任何好的股票必须有适合它的市场及规模。华尔街的好股票之所以能有好的价格,除了它积极分红注重投资回报以外,它的金融创新功能也非常重要。在华尔街从不缺钱,缺的是好股票。而我们中国,股市经历了前几年高速发展,但是我们的金融改革力度远远不够。市场里的资金,流入很少,流出的却很多。因而我们的银行股,就好比一条鲸鱼,如果把它养在游泳池,还指望它健康的长大,那只是天方夜谭。
幸好,巴菲特除了以上几条选股策略外,还有一条常人所无法做到的,那就是“长期持有”,平均每个股票持有8到10年,大都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但不知中国的散户股民,能不能再熬上5年,来验证巴菲特的理论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