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王社平谈企业发展之道
十八大代表、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王社平
文 | 郭永跃 李杨林
不久前,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世界500强榜单,河北冀中能源集团(“冀中能源”)不但再次上榜,而且名列第330位。与上年首次入榜时相比,位次前进了128位。在中国此次入榜企业中,冀中能源前进的幅度是最大的。
组建4年来以来,冀中能源有了飞速发展。有数字为证:组建初期,总资产282.98亿元,煤炭年产量3600万吨;4年后,总资产翻了两番,达到了1307亿元。2011年,冀中能源煤炭产量已超过1亿吨(包括外省产量),销售收入达到了2179亿元,是组建时的5倍。利润规模和增幅稳居河北省属国有企业首位,利润占据20多家省属国有企业的半壁江山。201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好的背景下,仍然完成销售收入1164亿元,实现利税65亿元。
冀中能源为何能持续实现有质量的、科学的、跨行业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环渤海财经网采访了中共十八大代表,冀中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社平。从王社平的谈话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一个企业家的自信、敏锐和智慧,而且发现了闪耀在企业发展中极具指导意义的思想。
企业不仅要学会思考,还应独立思考
我们这些年所上的项目,首先要论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这种符合不是看一两年,而是要往前看十几年、几十年。
环渤海财经:有人认为冀中能源在不断发展壮大中,蕴含着带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你觉得企业的思想是什么?
王社平:如果硬说思想的话,大概企业也和人一样吧,不要人云亦云,不能跟风跑、一窝蜂、凑热闹,要独立思考、冷静应对,有时候要独辟蹊径才行。有了独立思考,就会更加理智,企业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发展到哪一步,都会带着理性色彩。就拿我们煤矿来说吧,上世纪中后期,很多煤矿不行了,煤炭滞销、货款收不回来,资金极度紧张,有的人认为搞煤矿没有出路,纷纷搞起了多种经营,做什么的都有,盖房子的、开饭店的、做服装的、造汽车的……结果怎么样?最后没几个坚持下来的。煤炭市场形势好了,煤价上去了,又不顾安全、不顾环境、不顾职工利益,拼命来挖煤,这是不行的。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抓住了机遇。在巩固省内大本营的同时,低成本向省外扩张,先后建立了山西矿区、内蒙古矿区。同时,加强了煤炭主业基础建设,在安全、科技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储备了更多的可持续发展能量。并且适时地,在经营条件、经营状况最好的时候勇敢地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进入了制药、航空领域,我认为这是思考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环渤海财经:我们现在全社会都在讲科学发展观,冀中能源在科学发展中也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
王社平:我们在贯彻一个统一的思想时,最容易走过场、应景、雷同。企业要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思考、要独立思考,必须找到最恰当的模式和路径。这个恰当,就是尽可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冀中能源的每一步,都是这样做的。天时,就是必须符合党和国家政策,尤其是产业政策。我们所上的项目,论证时首先要论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这种符合不是看一两年,而是要往前看十几年、几十年才行。地利,就是你所要做的这件事,切不切合实际,有多大的能力,地方及相关部门支持力度有多大。我们重组华药、组建河北航空,都非常成功,这里不能不说是沾了地利的光。人和,就是一定要符合并维护职工的利益,得到职工的理解、支持。冀中能源一路走来,不论是联合重组,还是兼并扩张,都严格遵循这一条,所以出现了心齐气顺景象,不但无障碍,而且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环渤海财经:2004年,那时你作为邯矿集团董事长你,为何要远上塞北去重组张家口盛源公司呢?
王社平:2004年前的邯矿集团还叫邯郸矿务局,经营非常艰难。煤炭年产量只有300多万吨,职工却有三四万人。连年亏损,包袱沉重,资源匮乏,应该说是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当时的邯矿集团,如果不尽快走出低谷,轻则被别人吃掉,重则彻底破产。那时候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还不太普遍,但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体会得特别深刻。邯矿集团如此弱小,必须尽快长大。可要长大,靠自身提高产能,不可能。邯郸矿区的资源储量极其有限,再说加大扩能投入也不现实。出路只有一条:走联合重组之路。其实,河北南部有不少大的煤炭企业,与他们联合重组,等于是在自家门口做大,很好。但是,邯矿集团那么小,那么沉重的包袱,谁愿意和你联合重组啊!说句不好听的话,恐怕人家都不正眼瞧你。即便有人给你扔几个硬币,那充其量也只是怜悯。我们不需要怜悯,我们要站立起来,堂堂正正地与强者为伍。这样,我们就把目光放在了偏远的、与我们境况相似的煤炭企业身上。我们选择了张家口盛源公司,这个公司的前身是下花园煤矿,也是煤炭行业出名的贫困户。他们不嫌弃我们,我们也不嫌弃他们。他们有着脱贫的强烈愿望,我们有着做大做强的远大志向,就这样一拍即合。我们拥有了张家口地区丰富的资源,靠着我们的管理、技术、资金和文化,很快使企业冲出谷底,站立起来。
大和强两者是相对概念,不能截然分开
只大不强,企业就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只强不大,那么强也是非常有限的。
环渤海财经:说到了做大做强,企业在发展中,大和强哪个重要、哪个优先?二者是怎样的关系?
王社平:大,主要指规模,有几方面含义。一是区域范围。冀中能源的区域范围已由冀南一隅,发展为纵贯河北、横跨晋冀、北延内蒙古、西扩新疆。二是产业规模。冀中能源已由单一的煤炭产业,发展为以煤炭产业为主,制药、航空、物流、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矿建、电力等多元产业的企业。三是企业管理层级。冀中能源已发展为三级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下辖11个子公司,按过去的级别来说,所有子公司都是厅局级。子公司又分别下辖众多矿处级级别、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单位。四是职工规模。冀中能源现有职工13万人。五是经营规模,包括产量、销售收入等重要指标。冀中能源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产量和销售收入连年翻番。
强,主要是内在的因素,包括机制、文化、科技水平、人才结构、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这几年,冀中能源在做强做大上下了工夫。
然而,大和强,或者强和大,不能截然分开。常常是大里面有强,强里面有大。大和强都是结果和目的。把二者贯穿在一起的是做。做是一个行为过程,在这个行为过程中,根据客观情况,有时侧重在大的方面战略布局,有时则侧重在强的方面修炼内功。
只大不强,企业就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只强不大,那么强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资产只有几百万元、人员只有几百人的小企业,再怎么强又能强到哪里去?严格意义上来说,强就包含了大,要做强,必然追求大,只是什么时候求大,什么时候求强,这个度要把握好。我在邯矿集团的时候,看着企业弱小,非常着急,特别想把企业做大,让职工过上体面的日子。我们与张家口盛源公司联合重组后,又接连并购了康保矿、涿鹿矿,拥有的煤炭资源储量翻了四番,达到28亿吨。你说,这是大还是强?有了这个资本,邯矿集团才能正式与原本比自己强大很多的邢矿集团平起平坐。原来的邢矿集团,可是煤炭行业四小龙之一啊!规模、效益,都与邯矿集团不是一个等量级的。要不是走与张家口盛源公司联合重组那一步,人家肯定不会跟你谈。有了资本,就能坐下来与邢矿集团谈联合重组的事了。结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很快实现联合重组,成立了金能集团,企业一夜之间长大了。随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连续联合重组了中煤四处、“百年老局”井陉矿务局等,将河北省原有的8个统配局矿中的5个纳入旗下。这时,乘势而上,于2008年与峰峰集团实现联合重组,正式成立冀中能源。就在一路联合重组的过程中,我们的下属公司也积极在省外寻找发展的机会,先后与安徽、山西等地就矿产开发达成协议,在省外陆续获得了70多个煤矿项目。这使得新诞生的冀中能源拥有煤炭资源储量达260亿吨,其中省外煤炭资源储量和产量均超过省内。
环渤海财经:企业可能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但是,把企业做好都有相通的地方,可否借鉴一些经验?
王社平:企业越发展,对各方面人才的依赖性越强。要纯粹从外面引进人才,一是不那么现成,二是成本太高。我们首先对人才进行了界定。冀中能源的人才观是:“干好本职就是人才”,就是说把你放到一个岗位,只要你能胜任,干出彩来,就视为人才。我们不问职位、不问学历、不问出身,只衡量你工作干得如何。在这一观念引导下,从职工中涌现了大批的人才。有的没学历,干得好,破格提升;有的很年轻,工作能力强,直接提拔为子公司董事长;有的有能力有水平,常年埋没,发现后立即重用。关于这方面我能给你列出一大串的名单。依靠自己的职工,我们解决了人才瓶颈问题,就在最少一个层面上保证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煤独大”到底能走多远?
要调结构、转方式,必须是在企业最好的时候,也就是说要在车况最好的时候超车、并道、拐弯等。要知道,调结构、转方式,可是需要投入的。
环渤海财经:2009年对冀中能源来说是个重要年份。这一年冀中能源重组了华药,正式进入制药领域。许多企业调结构、转方式是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也就是说这是企业难以为继时采取的不得已的方法,可重组华药,正处在冀中能源鼎盛时期,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王社平:2009年虽然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是冀中能源整体形势不错,联合重组及大集团化的管理,使企业规模得以扩大,煤炭生产、销售收入、上缴利税等仍处于高位运行。可以说资金充盈、融资能力增强,形势大好。但是,正是这个时候,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的体会。
调结构、转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这时,冀中能源虽然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是存在的,“一煤独大”到底能走多远?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行吗?我们都经历过上世纪中后期那个痛苦的日子,煤炭企业普遍陷入窘境。那时,我们都想到了调结构、转方式,而且非常急迫,恨不得一夜之间跳出煤炭,干些别的行当。可是煤炭积压如山,货款被拖欠,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想转又能转到哪里去呢?那时凡仓促转出的项目,大部分都失败了。
所以,要调结构、转方式,必须是在企业最好的时候。要知道,调结构、转方式,可是需要投入的。
华药重组焕发老国企新生机
看中华药首先是因为华药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它始建于“一五”期间,长期保持着中国制药行业老大地位,是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是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被业界称为“共和国医药长子”。
其次,可以低成本实现产业调整。眼光放长远来看,医药产业发展潜力无穷。我们正在思考以煤为主、长远发展的产业调整,如果不去重组华药这样的成熟企业,再从头建像华药这样规模的企业,那需要多大的投入。
再者,担当社会责任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合算”的。华药作为名牌国企,陷进了低谷,我们有责任去拯救。这不但是为政府担担子,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为广大华药职工谋福祉。这一行为产生的效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种效益最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杨旭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