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时代强音:民生财政温暖内蒙古(2)

来源: 内蒙古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民生财政——

一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康庄大道

抉择,总是在风云变幻中考验人的智慧。

成就,总是在应对挑战中显出其弥足珍贵。

曾经,经济快速发展的内蒙古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

金融海啸肆虐时,数万城乡从业者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后金融危机时期,呼、包、鄂三市房价增速交替领先全国;

2007年以来,物价通胀特别是食品通胀压力持续发酵;

因收入渠道单一,居民收入增速一直落后于经济增速。

房价的居高不下与收入缓慢增长交织在一起,物价通胀与就业难交织在一起……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其实都剑指一个命题:科学发展对内蒙古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要求背后的核心命题是:若不从根本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要创造多少成就,就要准备接受多少挑战。”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晓俊说。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巨轮上到底还要承载哪些东西?内蒙古的决策者在反思……

反思的结果是,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改善民生的理念与要求被隆重载入内蒙古的发展规划:

“牢固树立为民理财意识。”

“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促进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保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这是内蒙古高层决策者于居安思危中发出的声音。

这也是面对现实的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崇高使命。

“一个拥有反思能力的地区,怎么会没有发展?一个勇于居安思危的地区,怎么会没有前途?”在一次经济论坛上,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曾说。

须臾等待,可能丧失良机;半点停顿,足以前功尽弃。

于是,进入“十一五”后,内蒙古每年都有一系列以民生财政支撑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与造福桑梓的“十大民生工程”面世。

仿佛就在一夜间,民生工程形成“裂变效应”,民生财政之种撒向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并处处生根。

这是趋利避害的执政智慧——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教育,确保了每一个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孩子都能圆上大学梦。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零就业家庭,保障了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这是永续发展的内蒙古探索——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偏远落后地区,“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触角一直延伸至千里沃野,数千座村庄的数十万户父老乡亲告别了“点灯靠油”、“不通油路”的历史。

内蒙古民生财政之种撒向生态建设与环保领域,10.2亿亩可利用草原纳入生态保护补助范围,严重退化的4.43亿亩草原实行禁牧,退耕还林、退草还牧、休牧轮牧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内蒙古走向生态文明之常态。

这是公平发展的内蒙古抉择——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低收入家庭,使全区低保金年均增速已与居民收入增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低保受益人数稳定在了至少200万人以上。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医疗领域,1600多万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伞下遮风避雨。

这是协调发展的内蒙古方略——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贫困地区,使10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五保户和无子女、无养老金、无生活来源的老年弱势群体,55所福利院所、1万多张床位成为他们的生活依靠。

这是和谐发展的内蒙古格局——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领域,230多万困难群众和家庭生活困难的在校大学生被纳入保障范围。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残疾人康复工程,使7万余名残疾人获益并得到不同程度康复。

这是跨越发展的内蒙古创举——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批便民市场、配套服务业集中区、农民工创业园在一些盟市旗县落户,“市场+工商户”、“园区+产业+工人”等城郊产业化增收模式遍地开花。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四个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不断涌现出的设施型农业园区、避灾型高效农业园区、标准化种植业园区为内蒙古走向现代农业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这是温暖人心的内蒙古事业——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种养业保险领域,使110多万养殖户和辛勤耕耘在8000万亩农田里的农民不再因不可抗因素而受灾。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国有破产企业,使全区关闭破产的国企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了制度保障。

这是均衡发展的内蒙古版图——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企业退休人员,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有了逐年提高。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养老保险领域,短短几年间,全区已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由城市到农村牧区在制度上的全覆盖。

这是自主发展的内蒙古力量——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使全区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企业+农牧户”、“农户+基地”等产业化扶贫、生态扶贫模式浮出水面。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瞄准减负增收,全区2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被取消,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起征点全面提高。2009年,在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中,全区财政减收百亿元以上;“十一五”开局之年,为中低收入阶层及个体工商户减负30多亿元,惠及近70万纳税人。“现有减税政策将使2012年全区财政减收67.4亿元”。在2012年财政工作会议上,常军政指出。

这是凝聚人心的内蒙古时代——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饮用水源地,使700多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妇女儿童事业,女性健康、下岗女工创业就业、妇女儿童脱贫脱困得到根本保障。

内蒙古的民生财政之种撒向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了20万人以上。

…………

“将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是过去10年内蒙古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史生荣说。

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内蒙古民生财政的黄金10年;

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内蒙古民生改善的黄金10年。

这是一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康庄大道。

每月60元——这是今年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虽然钱不多,但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由“取”到“舍”的内蒙古民生财政新时代,一个养老保障覆盖内蒙古人民的新时代。

民生10年,成为内蒙古人最引以为傲的一道亮丽风景。

民生10年,也必将深深地植入内蒙古人的集体记忆里。

民生财政——

一条闪耀着科学发展光芒的希望之路

路,是脚的梦想。

脚,是路的见证。

人,是脚的主宰。

路能否在脚下延伸,关键在人。

传统工业文明的由盛到衰,关键在于忽略了人的因素。

一些地区的由盛到衰,关键在于忽略了人的因素。

一些大国的由盛到衰,关键在于忽略了人的因素。

这样的教训,尽管零落成泥,但已深深地印刻在了历届内蒙古决策者的脑海里。

于是,在经济总量只有1000多亿元的“十五”之初,睿智的内蒙古决策者们开始认真审视自我。

审视的结论是:“我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偏低。”

这是10年前的内蒙古区情:

全区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水平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七,低于排名第一的省区1.5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00元,与排在倒数第一的省区相差无几。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收入总量不及排在第一位省区的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50元,与排在倒数第一的省区仅差90多元。

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九,收入总量只有排在第一位省区的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0元,比排在倒数第十的省区仅高出73元。

与收入水平不高形影相随的是5大民生问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就业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快与慢、差与好、大与小、前与后……仿佛一条坐标轴的正负半轴——这就是当时的内蒙古区情。

在审视区情之基础上,内蒙古的决策者们有了拥抱梦想的思路。

这是10年来的内蒙古声音:

“把关注民生、兴区富民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内蒙古。”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

声音有温度吗?

声音本无温度。

但由于“关注民生、兴边富民”被隆重地推向前台,低保金、助学金、特困户补助金等名目繁多的民生财政补贴走进大众,成为温暖内蒙古的坚强后盾。

民生财政之最大功绩在于: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声音有力度吗?

声音本无力度。

但随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一声时代召唤,提高个税起征点、开征煤炭价格基金率先在内蒙古推行,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制度率先在内蒙古寿终正寝,财政因而年均减收几十个亿。

减收的是财政,力挺的却是共同致富。

声音有深度吗?

声音本无深度。

但随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一声令下,全区60%以上的财政支出开始涌向生老病死与衣食住行领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贫辍学、老无所养等社会问题正在淡出内蒙古人的视野。

尽管散的是财,却深深地凝聚了人心。

声音有分量吗?

声音本无分量。

但由于“努力建设和谐内蒙古”的一声郑重宣言,我区走上了民生财政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之路,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成为内蒙古造福子孙后代的最大民生工程。

尽管“两型”社会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内蒙古却在争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收获了沉甸甸的信心。

声音有厚度吗?

声音本无厚度。

但由于“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的一声嘹亮号角,财政资金助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之浪潮此起彼伏,“三化”互动波澜壮阔,产业向高端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就业向三次产业分散、增收向多渠道分散的“集散”式发展模式已具雏形。

尽管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内蒙古拥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只有不断提高居民自我增收能力,才能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民生改善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史生荣说。

10年民生财政,内蒙古开辟出了一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富民强区之路。

10年民生财政,内蒙古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超越了17个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越了18个省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赶超了14个省区。

10年民生财政,内蒙古开辟出了一条始终闪耀着科学发展光芒的希望之路。

10年民生财政,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名列西部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至今一直名列西部第一。

“内蒙古的10年发展,最大的成就和最深入人心的也许不是经济总量的扩张,而是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收入的增长。”朱晓俊说。

科学发展无止境,改善民生无穷期。

10年发展,内蒙古在并不平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成就了一个个无愧于时代的民生丰碑;未来10年,内蒙古仍需在转型期的阵痛中寻求新的突破。

矛盾永远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西方社会学家研究过全球20多个经济发达区域的相继衰落。导致其衰落的致命因素如出一辙:无法持续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

结论一目了然: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永恒的时代主题,丢掉了这一主题,再牢固的“经济大厦”也如空中楼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蒙古的决策者没有忘记这一简单而又朴素的生存法则。

而遵循法则办事的唯一法宝当然还是发展。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加快改变欠发达的面貌。”“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内蒙古的奋斗目标。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是来自中共十八大的郑重宣言。

面向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声声号角铿锵激越,内蒙古面临的时代考验前所未有。

面向未来,情系民生的时代呼唤清晰响亮,内蒙古的民生考卷如何作答?

“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这就是内蒙古的答案,也是2400多万草原儿女的深情期盼。

无疑,在科学发展的路上,“内蒙古号”民生财政巨轮正在进入一个改天换地的新纪元,并正在进行一次充满激情的远航……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