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4+5”战略:探索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

来源: 内蒙古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甜椒生产科技园区

【核心提示】

●“十一五”以来,全市投入“三农三牧”财政资金149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4.2%,集中财力推进扶贫攻坚、“1571”现代农牧业工程和农牧区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工程建设,鼓励并吸纳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牧区经济建设,为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赤峰市确定了“十二五”设施农业达到百万亩的发展目标,2011年总面积已达到71万亩。这年,全市农牧民从设施农业中人均增收15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项目区人均从设施农业中获收3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0%。

●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市粮食总产实现了“两连增”,2011年增产16亿斤,达到87亿斤,2012年增产13亿斤,突破100亿斤大关。特别是大力推进了玉米膜下滴灌工程,滴灌保有面积达到203万亩,亩均节水180立方米,亩均增产230.59公斤。

【延伸阅读】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通过实施现代农业技术,改善局部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进而达到促使农业生产实现速生、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赤峰市干旱山坡地面积比重大,传统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作物产量和农牧民收入较低。发展设施农业对于赤峰市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自2007年以来,赤峰市设施农业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稳步推进。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80万亩,农牧民人均从设施农业中获得收入达15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4.4%。

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型的苜蓿饲草产业体系,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赤峰市从2011年起提出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人工草地,重点扶持节水紫花苜蓿发展,并纳入全市农牧业“1571”工程。为率先在蒙东地区建成苜蓿优势产区,赤峰市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在北部五个牧业旗沿省际大通道和西拉沐沦河沿岸水源条件较好的农牧交错带,发展节水灌溉人工紫花苜蓿200万亩。2012年,全市建成节水灌溉人工草地43.6万亩,涉及26 个苏木镇、82个嘎查村、5000多户牧民。

农畜产品品牌建设

赤峰市大力实施农畜产品品牌战略,把产品优势变为品牌优势。目前,赤峰市涉农的驰名商标3个、著名商标25个、知名商标54个;已有10个企业的34个农畜产品获得有机农畜产品证书,有11个企业的34个农畜产品品种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105个企业的389个农畜产品品种获得无公害农畜产品证书,共有5个单位的7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天山大明绿豆”、“阿鲁科尔沁羊肉”、“阿鲁科尔沁牛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性商标;昭乌达肉羊新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命名,填补了我国草原型肉羊育种的空白。

节水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节水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以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赤峰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大力促进农牧业节水。目前,已完成玉米膜下滴灌214万亩、高效节水经济林40万亩。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000万亩。推进1500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确保每年完成50万亩以上。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封育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制度,推动生态环境通过自然恢复实现持续好转。积极发展林沙草产业,提高农牧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施矿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①

作为传统农牧业大市,赤峰市具有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生产方式落后等典型特征, 如果说,“四个坚持”是其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过程中的有益尝试,那么,“五项举措”将成为赤峰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质变之举。在这个特色的“4+5”战略助推下,赤峰市的现代农牧业发展必将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包满达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为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赤峰市是传统农牧业大市,具有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生产方式落后等典型特征,如何加速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如何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社会高度关注、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

“四个坚持”

为传统农牧业转型推波助澜

近年来,赤峰市从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地区的基本市情出发,积极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实施"四个坚持"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牧业转型和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新路子。

一、坚持把提高产出效益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攻方向。

赤峰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半丘陵地区,地力瘠薄,只有推进集约、节水、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才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赤峰确定了“十二五”设施农业达到百万亩的发展目标,2011年总面积已达到71万亩。这年,全市农牧民从设施农业中人均增收15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项目区人均从设施农业中获收3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0%。

赤峰市近年来确立了“农牧交错、以牧为主、种养结合、立草为业”发展思路。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大力发展生态草业,阿鲁科尔沁旗每年集中连片建设节水紫花苜蓿20万亩,一片片退化沙化的荒草沙滩变成了沙海绿洲。预计“十二五”末全市将建成节水紫花苜蓿基地200万亩,实现草业产值40亿元,牧民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建成高标准舍饲棚圈62.2万平米,发展养殖大户1943户、养殖专业村99个、养殖小区47个。实行"减羊增牛"发展战略,大力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家畜存栏连续多年保持全区首位,农牧民从养殖业中人均获收2034元。

赤峰市着力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牧业发展,狠抓粮、肉、菜、乳等方面的产业化经营不放松,培育出塞飞亚、健元鹿业、蒙都肉羊等一批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形成了“生猪繁育-养殖-屠宰-熟食加工”、“甜菜种植-加工”、“马铃薯育种-种植-淀粉加工”、“蔬菜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为主的四大产业链。

二、坚持把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手段。

大力发展高效集约节水现代农牧业。赤峰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40%。为确保农牧业用水,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市启动了以高效集约节水为核心的农牧业“1571”工程,粮食总产实现了“两连增”,2011年增产16亿斤,达到87亿斤,2012年增产13亿斤,突破100亿斤大关。特别是大力推进了玉米膜下滴灌工程,滴灌保有面积达到203万亩,亩均节水180 立方米,亩均增产230.59公斤。

努力推进全社会节水。坚持把取水许可作为新增工业项目的前置条件,限制高耗水项目发展,推动各旗县区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建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探索实行分质供水、按质定价的水价政策,鼓励工业企业使用再生水进行生产,通过实施阶梯水价、推进水务市场化管理等措施,促进全民节水。

节约集约利用农牧区土地。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严禁新上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并抓好农村废弃工矿地、废弃宅基地的复垦、利用。2008年以来,全市整治土地面积近100万亩,新增耕地13.6万亩。稳步推进农牧区土地流转,探索推行了种植大户承包经营、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农业园区反租倒包、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土地入股等方式,促进了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

三、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基本前提。

赤峰把大搞生态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大力推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围封禁牧,土地沙化面积和沙尘天数逐年减少,以全市五个生态治理区域统筹规划实施的生态系统工程推动全市生态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生态基本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遏制”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5%提高到34.6%。

坚持念好“退、禁、迁、改”四字真经:累计退耕307万亩,完成荒山荒地造林种草349万亩;8个旗县区实现了全年全境禁牧,保护了草原生态,促进了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投资4.7亿元抓好生态移民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0个旗县区的10.3万人迁入移民新村生产生活;对300万亩低产低效林进行了改造。

赤峰市始终注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效统一”,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促进生态建设与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经多年培育,赤峰初步形成了林草加工、林下经济、森林沙漠生态旅游、林木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探索了林药、林菜、林果、林菌、林花、林禽、林草间种、草田轮作等多种经营模式,启动实施了1500万亩樟子松基地和100万亩高效节水经济林工程,切实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四、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不竭动力。

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克旗永胜农牧专业合作社对永胜村四个村民组的5860亩耕地和2万亩荒山、草牧场、荒坡实行了统一经营管理,通过集约化发展,发展高标准冷棚、高产马铃薯、多年生优质牧草等种植基地,农牧民由原亩收入不足400元提高到1300元。林西草原神舟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化养殖模式,实行人工授精、精饲料供应、技术指导、防疫、羔羊回收、农牧户培训、养殖小区管理“七统一”服务,探索出了发展设施畜牧业的新模式。

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牧户利益分享机制。一是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税收减免、资金与项目扶持等措施;二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对产业化基地农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措施;三是引导和推动农牧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全市67%的农牧户纳入产业化链条,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3900元。

集中财力加强农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市投入“三农三牧”财政资金149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4.2%,集中财力推进扶贫攻坚、“1571”现代农牧业工程和农牧区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工程建设,鼓励并吸纳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牧区经济建设,为农牧业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建立健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机制,加强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全市持续加大了农牧业科研创新力度,组织开展了重大农牧业项目科技攻关,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同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目前,全市建成肉羊、蔬菜、鹿产业、蒙中药等4个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为农牧业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同时,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增强了农牧区发展后劲。

“五项举措”

让现代农牧业脚步更加稳健

现代农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虽然赤峰市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农牧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在坚持既定发展战略、巩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着力突出以下五大发展重点。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努力建设美丽赤峰。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正是赤峰市发展现代农牧业所一贯坚持和践行的基本方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农牧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即发展现代农牧业必须以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和条件,同时通过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的实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为重点,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农牧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核心,是实现现代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农牧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形成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具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显著特点。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只有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达到相当规模,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并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产业链,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

一是要依靠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促进集约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二是通过进一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扩大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覆盖面,逐渐形成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

三是进一步扶植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农牧业向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

三、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加强农畜产品的预冷、整理、清洗、加工、分级、包装等产后商品化处理环节,既可保持或改进品质,又有利于保鲜并减少农畜产品腐烂损失,更能使产品增值,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制药等精、深加工业,将初级农畜产品变为工业原料就地转化,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又可以消化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实现多重效益。

三是发展以农牧业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节能节水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促进现代农牧业与旅游等休闲产业融合,发展假日、休闲、观光、旅游等新型农牧业形态,把现代农牧业设施和生产过程变成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目的地,把农牧产品变成旅游消费品和旅游商品。

四、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

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现代农牧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纵观赤峰的农牧业生产,大部分仍然处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一是要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等农牧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二是健全农牧业技术市场,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壮大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技术推广应用,切实提升新成果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

三是以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带动农牧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和效益的提高。

五、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强化产销衔接功能。

现代农牧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与赤峰现代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比较,市场流通环节的发展相对滞后,突破这一瓶颈制约已成当务之急。

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统筹考虑生产基地规模、交通区位、城镇人口、物流走向,加快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城市农贸市场和社区商店等零售网点的市场体系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内部现代化交易设施,建成高效、畅通、安全的流通平台。

二是加强冷链物流建设。针对赤峰市冷链流通率较低的状况,结合批发市场建设,加强保鲜库、冷冻库、冷藏运输车等冷链系统建设。

三是推进品牌建设。以赤峰独特自然资源环境和农牧业产品的优良品质为基础,以“绿色有机”为核心理念,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逐渐形成像寿光蔬菜、五常大米一样的地域品牌,打造赤峰整体品牌形象。

四是流通渠道建设。要积极开拓市场,同主销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固定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型流通业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五是加强流通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牧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主要农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发布与引导,为生产和流通提供良好服务。

如果说,“四个坚持”是赤峰市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过程中的有益尝试,那么,“五项举措”将成为赤峰市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质变之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充满赤峰特色的“4+5”战略助推下,赤峰市现代农牧业发展必将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