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陶冶当地时间本周三,美联储将结束为期两天的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发布新年首个议息声明。由于美联储去年12月份刚刚重磅推出相当于无限期、不限量的资产购买计划(QE4),在目前美国经济基本面整体依旧疲弱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于该行未来几个月的政策计划基本不存悬念,因此预期即将召开的会议也不会有任何“神秘”内容揭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内部争论的平息。事实上,伴随着新年后FOMC有投票权委员的更迭,人们对于新一届FOMC的立场倾向还是有着颇多关注。
美国研究机构SMRA(Stone&MccarthyResearchAssociates)合伙人雷·斯通在与本报记者连线时表示,进入1月份以来,伴随着美联储官员的频频公开讲话,人们注意到美联储内部的争论焦点正在从原来的如何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力市场改善转向如何以及何时终止相关刺激措施。这其中既包括围绕维持近零利率的硬性门槛是否合理的讨论,也包括有关何时退出资产购买计划的分歧。
在上次议息会议上,角力已久的FOMC鹰鸽两派成员终于赶在投票权委员轮换之前一决雌雄,支持以更强力刺激举措拉动经济的委员们大获全胜,促使美联储宣布将近零利率维持至失业率低至6.5%以下(上月美失业率为7.8%,市场普遍预计该数据降至6.5%以下的时点不会早于2015年中期)。为加速这一进程,美联储还表示要每月分别增持450亿美元的国债和4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直至就业市场出现稳定强健的迹象。
雷·斯通认为,自美联储上次议息会后,美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劳动力市场仍在持续改善中,但距离美联储提出的可将失业率拉低至6.5%以下的实质性改善尚相去甚远。房市也在继续积攒人气,但仍谈不上强劲。企业和消费者对于与所谓财政悬崖相关挑战的完全解决仍心存戒备。总体来说,委员会所担心的潜在经济逆风仍未消散,欧元区状况虽有转好迹象,但仍是最主要的负面拖累因素之一,全球金融市场压力也继续令美国经济前景显著承压。基于上述判断,市场普遍预计,本周三美联储将重申QE4政策及实施规模与范围,并为此提供更多理由支持。此外,会议将继续强调委员会对于形势变化保持警惕,认真评估激进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关注维持低位长期利率及更宽松金融环境对实体经济带来的提振作用。
相对于量宽政策实施层面的毫无悬念,美联储FOMC委员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资产购买计划还将持续多久。此前力争扩张刺激措施的官员们,现在立场转变为尽可能时间长地坚持购买债券,而那些之前反对增加刺激的官员则转向敦促尽早结束这些购买计划。今年拥有投票权的波士顿联储主席罗森格伦是去年呼吁资产购买最积极的委员。他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次讲话中称,美联储努力压低利率的努力带来了显著效果,增加了房屋和汽车的销售。“我认为当前很有必要通过货币政策继续积极支持经济,因为我们看到目前的失业率仍然处于不可接受的高位,与此同时,通胀率远低于美联储设定的2%通胀目标。”他说。比罗森格伦更激进的是明尼波利斯联储主席柯薛拉柯塔,他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公开支持美联储采取更强劲行动的官员。“货币政策目前还不够宽松。失业率仍然太高,通胀仍然太低。”他说。“美联储应宣称其愿意维持近零利率至失业率低至5.5%而不是6.5%以下。”
对于美联储激进刺激措施持批评态度的委员也大有人在。他们最初警告的重点是资产购买行动会削弱央行控制通胀的能力,但现在他们越来越强调这些举措可能给金融市场稳定性带来损害。这些委员中,立场最鲜明的代表人物是同样在今年获得投票权的堪萨斯联储主席艾舍尔·乔治。她在本月发表讲话称,美联储拉低利率的努力正在推升农用地、垃圾债和其他风险投资的价格,且最终当美联储出售所持资产时也会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和其他人一样,我也担心高失业率,但我认为,在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失衡与不稳定的情况下,其在帮助解决失业率问题的同时也会加重劳动力市场的病情。”
雷·斯通认为,目前来看至少在本月会议上美联储几乎没有改变维持近零利率硬性门槛的可能,这方面的争论空间相对而言也小一些。相比之下,人们可能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资产购买终止门槛上。伯南克在上月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解释称,美联储希望在资产购买计划方面保持更大的灵活性,因为这些举措是相对未经考验的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知道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及其会带来怎样的成本,比如产生怎样的预期外的后果。”他说。
美联储刻意留下的灵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猜测和讨论的话题,据称目前部分美联储官员已经开始倾向于设定非正式资产购买计划终止门槛。罗森格伦此前表示,美联储在失业率低至7.25%以下之前,都“当然”需要继续购买资产。今年同样获投票权的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本月虽表示“有关何时停止购买债券,没有简单的答案”,但他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供了一个“私人”答案,称预计失业率在年底前降至7%附近时美联储可能会考虑暂停资产购买计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