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需要微电影
在电影前面加了个“微”字,这些年,微电影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融合了网络、商业、人的表达欲望,迅速走红网络,如今更伸向了电视领域。微电影“火”了,但无数人仍然质疑它的身份和价值。
但为什么我们需要微电影?
因为传统广告逐渐走向了“瓶颈”,给新人导演展示才能的平台,短视频的网络市场需求……这些答案已经不再新鲜,但却是事实。微电影比传统广告省钱、有趣、投放灵活等,其优点就已经展露无遗。
而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网络拉近了人与人地域间的距离,而微电影拉近了人与电影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个全民急需“表达”的时代。
电视、电影、游戏等,这些消遣娱乐类自古以来的共同目的,都是作为排遣人类的无聊之用。随之,一切发明创造就会如雨后春笋。
当国庆高速公路上堵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微时代真正来临的意义。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时代的产物此时将它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
这是一个人人迫切“围观”的时代。
表达、围观、宣泄、张扬……微电影无疑是火了,但也未解决它目前投资者众多、盈利者甚少的窘境,况且在微电影产量庞大的现在,如何在同行中出类拔萃也着实是一个难题。一部好的微电影必须在剧本、制作、演员、自然植入等上下一番功夫和研究,更好地吸引受众,而目前微电影中也有一些较好的范例。
当微电影还处在摸索阶段的时候,该艺术化,还是该广告化,目前并不是最为重要的。 “生命自会寻找出路。 ”微电影的发展潜力无穷,在时间的优胜劣汰中,微电影也会寻找到自己最好的呈现方式。而微电影不应该只是昙花一现的调剂品,而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影响人类思考和表达方式的必需品。
常识
-第一部微电影
是2010年11月上市的《老男孩》,曾在网上形成一股点击热潮,点击量超过了5000万次,这部现实题材的青春怀旧电影成为国内最早的一部微电影。之后,《微博有鬼》第一季的三部微电影《@谁谁》、《私信》、《目击者》则实现了点击过亿的佳绩,成为国内微电影中网络点击量最高的微电影。
-概念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特征
微电影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名称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
-起源
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但真正把它提升到“电影”层次的,是类似于“天堂鸟影像”这样的专业机构,微电影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渐渐登堂入室,上升到电影的层次,投资规模也从几千、几万上升到几十万元不等。
-特点
相比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微电影营销的性价比非常高,其传播范围之广、接受度之高以及传播成本之低,吸引了众多品牌商尝试和采用微电影营销。微电影接触的80后、90后年轻群体,是各品牌商家非常看重的营销目标受众,微电影与生俱来的时尚、新潮、前卫气质,也是微电影营销、视频营销的地位在商家的营销组合中大为上升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