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漫画谢瑶
上周,400元爱心捐款缩水为40元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深圳一个家庭自1993年始,每学期拿出400元资助一名井冈山贫困小学生,直到孩子初三毕业,后来孩子到广东打工双方见面,才知道孩子每学期只收到40元,而且写给孩子的信也从未被收到。
自郭美美事件后,中国公益负面事件屡见不鲜,大至救灾款被挪用,小至几百元的捐款去向不明。在公众公益热情一次次被伤害后,在本应最需要专业公益组织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少公众却最终放弃了专业公益组织这个平台。
但在公众口诛笔伐之后,往往未关注到的,是在一起起负面事件背后,公益业内的不安与焦虑。
每次公益负面事件发生后,一些好的公益组织都担心“殃及池鱼”,如何向公众厘清是非、辨明良莠、剔除“腐肉”,让行业得到健康发展,是业内的共同呼声。
虽然国家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公益组织本身性质的复杂性、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目前的制度尚难以将所有公益组织纳入统一的管理范畴,“行业协会”正在成为一个探索方向。
两会期间,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透露,中国慈善联合会成立在即,希望联合会能够起到协调、互动、行业自律、行业维权的作用,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消息一出,公益界反应不一。其中,既有对联合会可以肩负起应有职责的期望,也有对“政府背景”的揣测。
长久以来,中国公益组织一方面受困于“身份”不同带来的生存发展资源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则受困于“管得多”的制约。许多民间公益组织不仅要为拥有“出生权”而奋斗,还要在“出生后”获得与“有背景”公益组织相同的“成长权”而拼搏,这个过程无疑使其难以将全部精力用于实现公益目标。
鉴于此,公益组织对慈善联合会的期望在于能够提供公平、客观的服务,能够真正客观公正地实现行业维权,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行业与公众间的交流,让公益行业能够实现自律自洁。
同样,对于行将成立的中国慈善联合会来讲,面对基金会、社团、民非以及注册为工商实为公益组织的身份各异数量庞大的对象,能否肩负起“协调、互动、行业自律、行业维权”的责任,真正推动行业的发展,尚需观察。(记者 黄英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