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春风拂面时节,生机绽放在田野,燕赵大地自南向北开启了又一轮浇灌和耕耘。一年之计在于春,河北现代农业的发展蓝图也将由此转笔,从土地流转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合作社完善到各类产业支撑体系构建,每一笔都描画出新的色彩和意境。
感受春天气息里的农业变革,本栏目从今天起陆续推出“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报道,为读者传递来自泥土的气息。
阅读提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多种形式规模化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严格工商资本准入”……一系列政策部署引发了各方关注。
不能回避的是,改变固有生产经营格局,提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何实现土地有序流转也是其中课题之一。为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去年农业部从全国选取了33个县作为试点,肃宁县是我省唯一的入选者。试点工作开展将近半年了,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进行了哪些探索?
带着这些问题,3月19日,笔者走进了肃宁。
不下任务,不定指标,依法自愿有偿推动土地流转
走进肃宁县窝北镇百道口村南的这片土地,一不小心你可能就会迷路——— 因为新建起来的蔬菜大棚铺天盖地,一座接着一座。
吕洪彪就是这些大棚的主人之一。28岁的他此前带着家人在霸州租地种了六七年西瓜。2012年秋季,在乡、村干部的积极帮助下,他回到家和另外几户村民流转到了214亩土地,注册了专业合作社。
大棚里,西瓜已经定苗。吕洪彪说,“五一”前后就能上市,保守估计一个棚的利润至少5000元。
把地租出去,正成为许多肃宁农户的新选择。百道口村66岁的村民李有方,几个儿女都在城里上班,他把家里的10亩土地全部转包了出去。
但也有不愿意转包的。“土地就是命根子,俺自己还想种呢!”“凭什么包给你,收不回来怎么办?”村民们的利益诉求和顾虑也是现实。
作为国家确定的试点县,肃宁县也在考虑推动土地流转工作该采取何种方式?其间,有人提议,能否给各乡镇定下任务,让土地流转快速推进?但这样的动议最终被否决,肃宁县农业局长靳宝全认为,“国家已经划定了‘红线’,必须坚持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肃宁县最终的决定是,推进这项工作,不下任务,不定指标!”
因村制宜、因势利导成为该县推动这项工作的主要思路。
在肃献路两侧的万里等3个镇,历来就有种菜的传统,县里决定在这里建设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用政策改变原来分户、小规模种植的状况,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化设施蔬菜。“土地流转,一手托两家,绝不能损害了农民的权益,而是要让农民从中获益。”该县农经站工作人员说,他们在县、乡、村逐级建有土地流转服务网络,还采取了“预流转”的信息登记与发布制度,为农民提供服务。
该县还印制了大量制式合同,免费提供给土地流转双方,以规范其流转行为。这样的合同一式五份,除流转双方外,村集体、乡镇政府、县农经站各持一份,存档备案,希望以最完备的档案记录来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不受损害。
窝北镇副镇长白均安介绍,该镇的实际操作中,常把流转合同签得“活”一点,约定的都是流转双方更乐于接受的条件。比如有人不愿意以现金作价,就以粮食作价。保底价按签订合同时的每亩1000斤小麦的价格计算,实际流转价随涨不随降,粮食价格涨,流转价格也随之涨。
一系列对农民富有保护性的土地流转程序,打消了那些有流转意愿农民的顾虑,一项不下任务,不定指标的工作,在肃宁取得了快速推进。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县超过1/6的耕地进行了流转,平均每7户农户中就有1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不改属性,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
“就土地流转谈土地流转,没有意义。”靳宝全告诉笔者,推动土地流转,目标是为了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而具体到肃宁县,重点是鼓励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蔬菜。
作为引导,2012年起,该县出台政策,由县财政出资,对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其中,合作社新建集中连片蔬菜园区、春秋棚、日光温室达到一定面积的,可以获得5万至100万元的不同奖励。
今年,该县对这一政策再次进行完善,奖励的门槛适度调低,在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建设春秋棚达到50亩,就可以获得财政奖励资金。3月18日上午,肃宁县召开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会上,该县向数十家农业合作组织兑现了2012年的各项奖励金额870万元。
肃宁对土地流转后的产业扶持,不仅仅限于财政资金的奖励,还包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河北乡去年就为流转地块新打了多眼机井。而在窝北镇,镇政府开始把滴灌管道修到了每一座集中连片的蔬菜园区内。
正是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常年在外做图书生意的南曹庄村民王云生回村种菜了。他联合另外两户村民,投入了140多万元,在本村的土地上建起了15个日光温室。三人还从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注册了“云朝拥蔬菜专业合作社”。王云生说:“我从来没种过地,现在搞大棚,每亩能赚1万多元,总体算账,比做生意还稳当。”
据了解,肃宁县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以来,该县像王云生这样的一些从来没有种过地的年轻人开始回到了土地上。王云生的合作社内,先后又有七八个年轻人加入,又建起了15座日光温室以及4座春秋棚。作为最后的加入者,村民孙小二的7座日光温室,已经夯起了墙体。
土地大规模流转,政府扶持设施蔬菜产业,引发当地农民合作组织纷纷涌现,反过来,农业合作组织也成为了土地流转的主力军。据统计,肃宁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协会446家。窝北镇百道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宋大龙告诉笔者,仅该村村民就组建了6家合作社。
创新服务,探索金融保险支撑各方利益
在肃宁县种菜的农民当中,马入学绝对是个能人,他还曾经被邀请到青县、北京延庆等地进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能人,3月20日,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犯愁——— 第二天就是付地租的日子,15万元的地租,他才凑了10万元,剩下那5万元上哪儿弄去呢?他说,自己愁得晚上睡不着觉。
马入学的经营模式为很多人看好,因为他把蔬菜种植抻成了一个产业链条:他用既有的4座温室进行育苗,订单式地供给当地正在大量涌现的大棚蔬菜种植户;同时租地建设大棚,出租给合作社内其他成员进行耕种经营,使那些缺少资金的村民也能在大棚生产中获利……
2012年初,马入学转包了115亩土地,下半年,他再次将97亩土地揽入囊中。但因为缺少资金,他流转到手的200多亩土地上,只建起了9座日光温室和10座春秋棚,还有大片土地只能按传统办法耕作。副镇长白均安是他的支持者之一,还为马入学争取到了一笔贷款。但“差钱”似乎已经成为许多农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常态。
面对这些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肃宁县对于土地流转后扶持规模经营的探索也在继续。
2012年起,该县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扶持设施蔬菜生产,其中提出,对当年贷款期限达到半年期以上的设施蔬菜生产贷款,累计发放总量比上年度增加的部分,按3%给予奖励。但靳宝全告诉笔者,这一办法试运行一年之后,“效果不好,今年换法儿了!”
他介绍,今年新出台了设施蔬菜生产贷款贴息的办法,改奖励金融机构为给贷款农户贴息,对新增贷款5万元以下的,全额贴息;对新增贷款15万元以上的,贴息50%,贷款金额介于二者之间的贴息80%。
靳宝全期待着这一办法能够奏效。他说:“作为试点县,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去触碰问题,去探索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总结出经验,才能推而广之。”
随着土地流转的规模日益增大,流转双方之间出现的纠纷也会增多。为此肃宁县专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各乡镇也设立了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室,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服务。该县提供的数据显示,到目前已累计调解和仲裁土地流转纠纷89例。
另外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也在不断展开。原有的耕地流转后有些被建成了日光温室,地貌随之发生改变。如果土地受让方一旦经营不善,谁来恢复地貌?针对这样的问题,靳宝全介绍,该县正在探讨在土地受让方实现正常经营之后,向其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留作未来恢复地貌之用。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