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要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这是继国务院提出要盘活货币存量之后,针对财政提出的激活“存量”的要求。也许从中可以窥见端倪,着眼存量,是本届政府施政的一个重要思路,也是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整的一个方向和切入点。
金融的问题确实是在存量上,货币资金存量配置不合理,供需结构扭曲,大量资金在体外循环。一是表现在实体经济之外循环,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二是反映在银行表外循环,银行的表外业务越来越大,隐匿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财政的问题无疑地也表现在资金的分配上。财政资金的规模达到13万亿之巨,财政资金怎么分配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使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其中面临着既得利益结构的调整。巨额的财政资金是由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单位来具体使用的,对于花钱的部门、单位来说,财政资金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至于是否能用好,则在考虑中通常没放在首位。之所以出现闲置、沉淀财政资金,除了项目执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之外,大多是盲目要钱的结果。没想好干什么,先把钱要到手再说。即使是政策明确了,方向有了,但到底配置多少财政资金合适,并没有现成的科学标准,往往是讨价还价、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各方力量博弈不均衡,财政资金分配下来往往出现有的钱不够化,而有的钱花不了,财政资金的宏观效益不高。
因此,国务院提出激活财政资金存量,除了是指那些趴在账上的闲置、沉淀资金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如何优化支出结构,真正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这就会涉及到各个部门手中可支配资金的调整,与各部门利益、权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各个部门的可支配资金都在增加,通常意味着支出结构没有得到优化。要让各方面都满意,就只能是撒胡椒面,那样,财政资金就很难用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这次提出的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促进消费等方面。即使这方面达成了共识,但若各个部门一哄而上,都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名义来要钱、用钱,不难想象,财政资金的效益也难以提高。“多龙治水”的现象在我国比比皆是,可能的结局是,钱花了,而事没办好,甚至没有办。
激活财政资金存量,关键是打破利益存量,重构资金分配规则。这才是“存量政策”的要义所在。
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