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宏观政策 > 正文

3万亿元信息消费市场份额 谁将最受益?

来源: 证券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信息消费时代来临 三大运营商打造智能管道

信息消费作为国家政策被提出,已经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信息消费市场在不断扩容,但是相比于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上的弄潮儿,电信运营商当下面临的尴尬境遇不言而喻,“哑管道”化危机日益凸显,去电信化成为转型必由之路。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改变了通信业的格局。当前无论是信息通信技术从3G到4G的迭代,还是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创新,都在为信息消费市场的扩大打基础。作为互联网管道的主导者,信息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去电信化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能否化危机为机遇,考验着三大运营商的决策。

从运营商目前的动作来看,发展平台经济和培育信息消费热点成为首选。

移动互联网就是平台经济

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认为,平台正在成为产业核心,通信业由过去以运营商为中心转变为当下以互联网厂商为核心的格局;产业以业务为中心转变为以平台为核心。平台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征,显然,移动互联网就是平台经济。

与互联网企业不同的是,运营商以基地模式发展平台经济。

运营商基地平台模式最先由中国移动运作,演变至今,在中国电信身上,综合平台逐渐成为了运营核心,信息经营是未来方向。从中国电信的布局来看,在综合平台之上是业务提供、能力开放、创新孵化、电子渠道等方面的服务;在综合平台后端则是通信能力、互联网能力、大数据能力的聚合以及更深层次的云框架资源集约。

移动互联网OTT应用将电信企业分裂为真正的基础网络运营商和增值业务运营商。

有分析称,基地模式是运营商探索业务一体化成长的战略实践,在探索的过程中,运营商需要扬长避短。电信运营商是通信管道的主导者,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智能管道的搭建上。如光网城市、智慧城市等涉及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既能体现运营商的实力,又能发挥其优势,而且有利于运营商打造智能管道。

运营商拥抱OTT

虽然如此,但也有运营商在培育信息消费热点上谨慎地迈出了第一步。

日前,联通联手腾讯推出的“微信沃卡”宣告了运营商与OTT企业紧张关系的破冰。

有分析指出,这种创新的业务运营模式的本质就是刺激信息消费。配合微信5.0的支付功能,联通沃卡预计将推出流量、话费充值及购物等多项特权。微信沃卡又联合易迅网进行销售,这一系列措施在提供消费优惠及便利之余,更构建起一个综合平台,连接多方交易助推信息消费扩容。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认为,运营商要成功搭上信息消费的快车,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微信用户即将突破5亿,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机应用。随着微信5.0的上线,用户对于高速网络与流量量级的要求将会更高。

曾剑秋称,对于消费者来说,运营商与微信之争谁胜谁负并不重要,消费者在乎的是如何得到优质和划算的网络服务,而运营商与微信的合作正可以满足消费者。

信息消费政策利好运营商

除了刺激运营商拥抱移动互联,信息消费作为国家政策被提出,也给运营商在其他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再发展机遇。

华创证券TMT首席分析师马军对信息消费政策的判断是,国家可能会全方位引导消费观念,提高信息消费意识和能力;调整和完善消费政策,营造激励信息消费的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开发新型信息消费品,扩大信息消费市场规模。

其中,激励政策方面,马军认为可能有4种方式:清理限制信息消费的政策,取消电话、宽带、电视的初装费,降低或免除公共场所互联网接入费用,放宽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制定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信息消费立法;加大对信息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投资向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领域倾斜;设立信息消费救济制度,对城市残疾人员、贫困人口、老年人以及偏远农村人口购买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以及宽带接入服务进行补贴。

而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的可能方式,马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大概有4种可能:以宽带普及和提速为重点,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和光纤到户,扩大无线接入的覆盖面;建立普遍服务基金,促进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宽带接入和互联网应用;改进公益机构与低收入群体的宽带接入条件,让更多的居民有信息消费的条件和能力;加强3G网络纵深覆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及TD-LTE产业链发展。

以上种种,对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和新业务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如何抓住这些机遇,是运营商们正在思考的命题。(马燕)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