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火灿 实习生 赵 宇
本土运动品牌近几天陆续公布了“年中考试”成绩单。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多的悬念——在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剧的情况下,本土运动品牌的市场表现未见起色,盈利状况未见改善,去库存化缓慢而艰难,“关店潮”仍在持续。
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斥资20亿元“豪赌”CBA联赛的李宁公司,并没有因为成为CBA联赛装备赞助商而走出困局。今年上半年,李宁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4.6%,更糟糕的是,与去年同期实现净利润4400万元相比,今年却出现净亏1.84亿元。
同时,其他几家本土运动品牌的盈利状况同样不尽如人意。过去5年营业收入一路飘红的特步,今年首次体验到“非一般的感觉”,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9.5%,净利润同比下跌27.1%;安踏营业额同比下降14.4%,净利润同比下降18.7%;匹克净利润只有9000万元,同比减少62.5%;361度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0.4%,净利润则同比下滑65.5%。
在这些半年成绩单中,尽管去库存化的进程仍在持续,但“关店”仍是众多本土运动品牌无法回避的问题。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李宁关店410家;安踏关店273家;匹克店面总数6194家,关店289家;特步零售点总数较去年末净减少75家;361度店面总数7826家,关店总数601家。如果算上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弱一些的其他本土运动品牌,则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间,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本土运动品牌的营业点关门。
“从财务报表看,目前本土运动品牌的市场表现并没有不久前人们所预测的那么乐观。”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告诉记者。
今年6月份,有媒体报道称,李宁、安踏等本土运动品牌的去库存化取得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可能存在为加速去库存化进程,直营店折扣越打越低的情况,而在店面租金上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企业想赚钱的难度仍然比较大。
在申正远看来,造成目前本土运动品牌市场低迷的症结仍在于高库存。他分析说,由于耐克等国际品牌在高端产品市场的优势已经较为明显,本土运动品牌在与国际知名运动品牌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由于品牌提升和产品升级需要相对较长的过程,本土运动品牌只能把市场竞争的重心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通过迅速扩张开店来抢占市场。但问题是,这种“跑马圈地”式的市场布局,需要强有力的销售来支撑。在二、三线城市销售乏力的背景下,本土运动品牌的库存压力加大,最终影响企业收益。
半年报数据也支持申正远的观点。今年上半年,李宁的存货为8.41亿元;安踏存货为5.76亿元;匹克存货为3.4亿元;361度存货为4.4亿元;特步存货为5.96亿元。这些企业的库存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库存水平总体仍然偏高,导致了企业负重前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运动品牌似乎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通过关闭门店,收缩战线来削减成本。那么,这种“关店潮”能否解决行业困局?
“市场需求疲软,开着店也是赔钱,不关又能怎么办?”申正远分析说,本土运动品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彼此之间的营销手段相似、款型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多一家店不一定就代表着多一个销售渠道,反而将增加成本负担。
申正远表示,本土运动品牌应该在关店的同时,对现有的门店资源进行整合,既要关闭业绩不良的单一经营店铺,又要对旗舰店、体验店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提升单店的门面形象、服务水平、购物环境、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来提升单店盈利能力,进一步整合优化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才能使市场布局更加合理有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