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科技创新,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据初步统计,这些政策文件加在一起有近5000种。
27日,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国家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徐建培在演讲时表示,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体系涵盖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覆盖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产业化等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多样化的政策工具。“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徐建培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多未必效应就好,有时候互相打架、互相拥挤,就产生另外的问题。
需加强跨领域协调
正是因此,徐建培在演讲中表示,未来将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化程度。“科技创新政策包括了从科学发现、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到商品化完整的链条,涉及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的规划,使科技创新政策覆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和各类创新主体。”
同时,徐建培表示,要加强不同领域政策的衔接,来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协调性。科技创新政策包括了多个政策领域,各自政策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加强各个领域政策的协调,在财税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教育政策上确定导向,形成目标一致、搭配合理的政策合力。
徐建培称,要完善政策研究的程序,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可操作性。对短期内在国家层面难以出台的政策,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为国家政策制定积累经验。要建立健全征求意见机制,对涉及面广、与广大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要加强政策文件的解读。
同时也要加强政策落实的监测评估,完善部门之间政策落实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测,定期发布报告,对经过评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政策内容之间存在冲突的文件要及时修改完善,对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文件要及时予以废止。
“这些天我们陆续接收到一些政府释放的信息,特别是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信息。应该说,从释放的信息来看,改革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徐建培说。
期待系统设计
第一财经日报:我国的科技创新政策近5000种,整个政策体系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如何调整?
徐建培:我们的政策体系已经存在了,接下来是要进一步完善,要看看有什么问题没有。
我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国所涉及到的政策,我们都涉及到了,政策不少,但是各种政策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学界有讨论“政策拥挤”现象的。政策多也未必好。
另外各种政策之间,也不是说方向相反,而是使得道路变窄了,比如我们的“高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策制定者起初是希望创新道路更宽广的,但是后来使得面变窄了,这方面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设计、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组合,合理搭配,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政策多未必效应就好,有时候互相打架、互相拥挤,就产生另外的问题。
但一定的时期,用政策推动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这些政策当中,是不是互相一致的。在不同时期,有些政策启动以后是不是在合理的时期去终结它。所以我讲的“立、改、废”和系统设计的考虑,说明政策制定方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日报:我们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徐建培:我们整个政策的建设方向,是要从关注单个的创新主体到多个创新主体,从关注创新链的某些链条到全链条覆盖,从利用单个政策工具到组合运用多个政策工具转变。
我们现在从科技创新政策来讲,确实需要系统设计。设计者都会研究目标、路径,这是理想化的方式,我觉得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变化,我们要做顶层设计。29日,科技部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专门以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题,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就科技政策创新体系来专题讨论,我相信讨论之后,可能会有些声音。
成果转化政策“有突破”
日报:科研经费的腐败问题大家都很关注,我们注意到383方案中也提到,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从科技部的角度讲,未来科研经费的改革方向会是怎样的?
徐建培:383方案我也看到了,方案中的有些东西是几个部门在经常谈论的问题。
从科研经费的角度来讲,管理是必要的,改革也是必要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万钢部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回答提问时讲到,总体上大多数是好的,问题确实存在,改革的方向也在做努力。
日报:你提到的关于“研究支持中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外汇管理政策”,具体是怎样的?
徐建培:这不是科技部来制定的,而是需要和外管局一起考虑。
日报:具体政策是否已经在制定中,进展如何?
徐建培:只是有一个政策的方向,还只是一个方向。
日报:你提到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这个具体会有什么突破?
徐建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1996年颁布的,已经17年了,现在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国家非常重视,正在组织力量进行修订研究,目前有16个部门参加。应该说还是有一些突破的,因为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需求,会有一些政策突破。既要保证资产管理的有效,同时又要使得成果转化顺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有些方面还在多方面的协调中,需要各方面来进行努力,按照目前的情况,应该在明年修订,但是过程中还是要服从于整体工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