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民正在收获香菇,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栽培食用菌走上富裕路。本报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尽管食用菌在我省种植业中的占比不大,但近两年的发展态势却非其他农产品可以比拟。短短几年,省内已经形成几个专业县和产业集聚区,出现了一批加工销售企业,让很多农民找到了新的增收之路。食用菌具备了成为新兴农业产业的潜质,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扶持政策力度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加工能力不足等等,破解这些问题可以使产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增收新主力
我国食用菌以产业的姿态出现已经有30多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龄。目前,全世界70%的食用菌产能在我国,年产量2000万吨。有人称它是粮、棉、油、水果、蔬菜之后的第六大作物,当之无愧。该产业在我省的起步要稍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迅速。特别是进入2010年,参照设施蔬菜进行补贴后,产量、产值增长较快,年均增幅都在10%以上,去年我省食用菌产量已超过15万吨。
栽培品种上,几大优势品种基本形成,平菇、香菇、黑木耳、白色金针菇、杏鲍菇等已经成为省内市场的主流。也出现了一些生产大县、专业村,具备了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基础。业内有“北有广灵,南有泽州”的说法,这两个县在全国都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广灵县食用菌年产量2万多吨左右,产值2亿多元,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西河乡村刘宝顺种植3个食用菌棚,只有两亩地,每年却可以收入3万多元。当地还出现了一批集生产、加工、开发、贸易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的形成使产业发展更趋稳定,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畅通。
生产模式则呈现出多样化、地域化的特点。广灵县的季节性自然栽培模式、泽州县的工厂化栽培模式、汾西的土窑洞反季节栽培模式等等,都已形成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近两年,洪洞等县利用杨树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出食用菌林下栽培模式。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批煤焦铁企业也把目光转向食用菌产业,出现了壶关紫团、汾阳山宝等大型现代化深加工企业,对整个产业的提质升档起到不小的作用。
横向比差距明显 诸多制约待破解
纵向看,我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横向比,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省的差距首先体现在产值上。处于前列的几个大省,食用菌年产值都在百亿元以上,而我省勉强达到20亿元的级别,论市场份额仅占全国一到两个百分点,挤入第一梯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就技术水平而言,最多达到中上水平。除个别规模化企业,大多数种植户还处在“依葫芦画瓢”的模仿阶段。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应用缓慢。很多农户进入行业多年,无论市场好坏,只会种植单一品种,往往造成生产与需求的脱节。
随着产业规模壮大,专业人才成为短板,尤其是本土人才、实用性技术人员严重短缺,遇到问题往往只能临时从外省聘人应急。尽管我省已经依托科研院所建立了产业技术体系,但仅靠为数不多的专家指导整个产业,力量明显不足。技术人才结构也不够合理,有顶层研发人员,缺一线技能型人才,没有形成金字塔式的技术体系对产业壮大形成制约。
政策扶持还不够给力。与其他大宗农产品相比,食用菌没有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之前我省并没有针对食用菌的扶持政策,最近两年农业部门才开始参照设施蔬菜的扶持政策。尽管如此,由于产业的差异性,政策效应并没有完全发挥,而且在税收、电价优惠等方面,食用菌并没有享受到其他种植业同等的待遇。质量安全监管也并不规范,特别是菌种制作和销售,没有明确的执法部门,没有本土化的技术标准,农民和质量都有安全风险。
食用菌保鲜加工能力也很薄弱。即便在生产大县,绝大部分还是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产品出口单一,附加值不高,农民仍靠密集劳动为盈利手段。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辐射带动还仅限于本地有限区域,在全国竞争力还没有形成。运输冷链不发达、保鲜设施不完备,既不能有效防止产品腐烂变质造成的损失,也不能最大限度扩大销售半径。
做实扶持政策 小产业期待新提升
把食用菌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进行打造,当务之急是理顺管理职能,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尽快出台中长期的规划。政府牵头,做强行业协会,研究出台一套专门政策,将有助于这个新兴产业的继续发展壮大。
产业技术体系的下游短板必须补齐。大规模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已是当前产业继续提升的必要条件,而且培训必须有连续性,注重技术的持续更新。之前,我省已经有发展设施蔬菜的教训,一味依靠引进山东、河南等地的技术员,不仅受人制约,而且解决地域特有问题时往往难以奏效。如果食用菌产业在起步阶段不吸取教训,重蹈覆辙将难以避免。
目前,我省已经有一批专业村和几个专业县,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真正把食用菌做成全省的大产业,必须引导农民、合作社、企业进行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的生产,开发更多新品种,而不是都挤在有限的几个品种上展开竞争。
改变销售初级产品为主的局面,关键在于做强、做多深加工企业。促进本地企业升级是一条基本途径,引进一批省外知名企业则可加快优胜劣汰。双管齐下形成有效竞争,更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给予同等的龙头企业待遇,让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水电差价等落到实处,是食用菌加工业的普遍期盼。解决这些还得加大部门间的协调,形成一个更为给力的发展环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