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从提篮小卖到盛装远嫁 突泉县唱响品牌“好声音”

来源: 内蒙古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记者 李振南 通讯员 陈婕

突泉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周边工业项目少,环境污染小,光照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突泉县走出一条农副产品品牌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占尽天时地利的突泉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眼就选中了发展生态、无公害、绿色观光现代农业的路子。

无论是突泉县的领导还是企业家们,他们都明白,如果不能带着老百姓一起发财,当地品牌化之路就走不长、走不远。如今,突泉县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品牌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地农副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吃到了科技投入带来的甜头之后,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升,为当地农产品品牌发展之路,补上了“人和”这最后一块拼图。

“也不用领导和专家专门做啥思想工作,一斤小米儿,人家精包装,贴上标签就能卖上百块,我们蹲了菜市场得多少斤小米儿才能卖一百块,这笔帐大家都会算,知道哪个轻哪个重。”一位老乡朴实的话语,揭示了当地品牌农业坚实的群众基础。

如今的突泉县,“萝卜青菜,装筐就卖”的传统销售模式逐渐淡出,农副产品的品牌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地已经完全实现了由“吃饭农业”向“经济农业”的转型,而农民也从单纯的经营农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

乘着品牌包装的东风,突泉县昔日“提筐小卖”的农副产品得以“盛装远嫁”。如今,当地“绿色瓜果”、“六户豆腐干”、“西四丰小米”等农产品走出自治区,打进区外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当地农民经纪人打着响亮的农副产品品牌旗号,走南闯北,大力推销,实现了“产销共赢”,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2012年“突泉太和小米”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实现了兴安盟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如今,在突泉县,受益于品牌效益的商户、农户越来越多,仅突泉六户镇谷子年种植面积约为20000余亩。2013年,突泉县已有15件农副产品获得了品牌注册商标,涵盖了种植、养殖、粮食加工等多个领域。

去年,突泉县溪柳乡紫皮蒜品牌商标升级为内蒙古著名商标,“溪柳紫皮蒜”身价倍增,溪柳紫皮蒜合作社收购500万头紫皮蒜,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1000余元。目前,紫皮蒜种植范围正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今年,仅溪柳乡大营子村的紫皮蒜的销售额,就达到25万元,真正让农民们发了“蒜财”。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