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 正文

香港减压“自由行”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最近,陆续有香港人在街头“散步”,表达他们对“自由行”的看法,支持和反对者均有。

《第一财经日报》现场所见,既有“欢迎各地旅客来港观光、欢迎国内同胞来港”的横幅,也有“放任自由行、香港快陆沉”、“驱蝗”等牌子。

事后,香港特区政府多名官员立即表达震惊和谴责,称将依法处理,并多次表达香港是好客之都。面对谴责,组织反对自由行的人士象征性进行了道歉。

上街散步的人只有百余人,只占700万香港人中的极小一部分。那么,普通香港人—沉默的大多数,又是如何看待自由行呢?

保险经纪人麦克是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七年前他对中国内地的印象仍保留在大部分人都以耕田为生的阶段。七年来他的看法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强国人”,是他不时放在嘴边的词。这个词名褒实贬,是部分香港媒体创造出来形容内地人恃富而骄的。麦克喜欢用这个词来开玩笑,他说最近一个强国人客户,在广东惠州获得几千万元拆迁赔偿费,到香港买李嘉诚位于新界的“名门”楼,都是全部现金买入。

“上街那帮人都太无聊了”,麦克摇头说,“但自由行到底对香港好不好呢?2003年SARS那会儿多亏了自由行帮助,可是现在什么都被自由行扫贵了。”他说。

正如硬币的两面,自由行为SARS之后的香港带来了十年的经济繁荣,但也给香港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每个香港人都能感受到,比如房价难以负担,商铺被名牌垄断,到处人满为患,日用品价格也被推高等。

上述逻辑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香港人来说不难理解。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便说,香港享受了自由行政策带来的好处,却不想承受同一政策带来的负担,这并不现实。

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显示,自由行在2012年直接为香港带来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1.3%的增加值,创造了超过11万个就业岗位,加上对其他行业服务的需求,自由行对香港的经济贡献显而易见,其中对零售业和酒店业的贡献最大。

然而对那些似乎没有“直接”享受到自由行好处的香港人来说,利益均沾的逻辑抵不过“捍卫本土利益”的实际。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和2012年就自由行政策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香港市民肯定自由行刺激香港消费的作用,但比例从75.9%跌至60.8%,认为自由行可改善就业的比例从44%跌至29.6%。

香港是否具有接待如此多游客的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2013年香港接待了5430万人次游客,创历史新高,其中七成来自内地,超过3800万,是香港人口的4倍多。

香港特区政府评估报告还预期2017年旅客数字将达7000万人次,2023年更将突破上亿人次大关。这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香港应增加建设酒店、扩充旅游设施、增加接待旅客能力。

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减压才是当务之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上任后已经叫停了深圳非户籍居民“一签多行”到港政策,香港也从2009年起暂停了增加内地自由行的城市数目,如今维持在49个。

但上述措施似乎未能立竿见影。香港特区人大代表田北辰便提出,将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议中央有关部委与特区政府建立联络机制,调控内地到港旅客的数量增长,设定49个内地城市每年自由行访港旅客人数的上限,维持每年增长率在3%~5%。

田北辰告诉本报记者,“我身边每个人,不论是香港人还是内地游客,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控制人数增幅而不是减少,正是向大家表示香港仍然欢迎内地游客。”

此外,资源是否已经合理配置也应解决。上周末本报记者注意到,中环置地广场内游人寥寥无几,但一过海到尖沙咀便人山人海。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