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陕西商洛、安康、西安等地考察慰问,在小河镇集市与一位摊主交谈。新华社发
3月5日,李克强将代表新一届政府作首份工作报告。报告起草过程如何、将聚焦哪些议题颇受关注。今年以来,李克强已就报告征求各方意见,其执政思路在历次调研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得以体现。专家分析,深化改革、稳中求进、调结构等仍是热词,雾霾、医疗、住房等民生期待也将得到回应。
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
8天后即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代表新一届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作首份工作报告。
这也是李克强出任总理后,要作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接地气”、聚民智、增信心,是李克强对这份政府工作报告的明确期待。为此,今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已多次征求社会各界代表、各省(区、市)、中央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本届政府将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改革”,将是今年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也是下一步政府工作最重要的内容。
面对今年我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专家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也不会回避。此前,中央多次表示不再以GDP论英雄,而各省份召开的两会也显示,绝大多数GDP增速均调低或持平,因此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淡化GDP指标。据了解《政府工作报告》出台过程的专家分析,“对今年GDP增速有望不设具体硬性数字指标,更可能设一个弹性的区间。”
1 开言路 政府工作报告广征各界意见
“接地气”、聚民智、增信心,是李克强为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基调”。
今年1月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主持会议,征求社会各界,甚至是普通工人、农民、大学生创业者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每次一开场,他都会笑着对与会者说,“直接提问题,有意见说意见,客套话免说。”
“像在开一场学术研讨会,大家平等自由发言,他会随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插话进来。”1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和马化腾、雷军等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受邀走进中南海内的国务院第一会议室。
面对总理提意见,薛澜坦言没压力,但并非完全放松,“他更像专业人士,对每个人提出的意见、建议,他可能会随时抛出很具体的问题去追问”。
在“学术研讨会”的气氛中,薛澜觉得,大家的发言都开诚布公、直截了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有关于“要提高农村考生进入重点高校比例”的一句表述后,薛澜认为这是教育公平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但目前各高校都有自主招生权,政府无法通过行政指令规定“比例”,而是应该鼓励高校通过自主创新,给贫困地区学生更多的深造机会。随后薛澜在自己的发言中加入了这条意见,建议换一个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准确表述。
比起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更为“尖锐”。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政府应当进一步简政放权。他举例说,安装在手机上的打车软件,一度在很多地方被一些部门“禁用”。
马化腾话音刚落,李克强就伸手“点”向坐在后排的部委负责人。“你们认真了解一下,给我一个报告。”他说,“我不是‘以言代法’,你们要认真调查研究,如果有问题一定要切实解决。”李克强对马化腾说:“你们的例子很生动,说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需要我们加快改进。”
仅1月17日,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来自教科文卫体领域代表和基层群众代表共计20人,分两批走进中南海,与李克强“面对面”提出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以及对下一步政府工作的建议。
2 谋改革 常务会议议题蕴含改革思路
政府工作报告将会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
梳理这一年来,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的百余个议题:机构改革、简政放权、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反腐败、城镇化、治理雾霾……无一不蕴含着“改革”的思路和决心。
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新一届政府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主题就是“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抓紧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2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本届政府第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主题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去年秋天以来,引发全民关注和猜想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终于迎来实质性的推进。
经济增长“低迷”,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难题。拥有经济学博士背景的李克强,被寄予提振中国经济的厚望。甚至,他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也被国际社会称为“克强经济学”。
但作为总理,李克强同样关切民生,他多次阐明,“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包括在发展中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
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60个决定,为中国未来五年描绘出改革蓝图。其中,“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均被提上重要位置。
去年1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新一届政府成立部署了7个方面22项重点改革任务。经过各方面努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困难群体社会救助等重点改革已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三个多月来,全会部署的多项改革已现雏形或启动,新京报记者据公开报道不完整统计,包括出台规定和涉及部委主要领导的表态在内,已有至少31项陆续出台了相关措施或已着手细化改革内容。
3 接地气 基层调研促简政放权
江苏、上海、河北、广西、甘肃、黑龙江、天津……2013年3月至今,李克强赴地方基层的调研足迹遍布各地各行业。专家分析,这些接地气的调研,将为政府工作报告提供来自最基层的第一手资料。
2013年12月27日上午,华北地区刚刚迎来一场寒潮。津京互联创业中心的公共办公区内,怡格明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CEO何革学和几位同事还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工作,“突然从外面来了很多人,我刚站起身想看清楚,总理已经来到办公桌前”。
津京互联创业中心,办公环境形似一家咖啡厅,目前已聚集十多家中小企业。总理挨家走过来,一边走一边了解企业情况。
“你们还要不要增加创业的‘营养’?”李克强提问的话音刚落,围拢过来的年轻创业者们抢着发言。有人反映税负“压力大”,还有人抱怨公司变更股权的手续“太麻烦”。
对那天的情景,天津云动魔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向楠记忆犹新。“总理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困难,说凡是涉及政府层面的问题,都可以研究调整,创造条件,帮企业做大做强。”
与创业者们告别,李克强又去往天津市河西区大营门工商所,了解政府简政放权在基层末梢的实情。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正是新一届政府转职能的重要举措。
在工商所登记大厅,前来注册的创业者刘扬打算开一家婚庆策划公司。她没花钱租写字楼,而是直接“在家办公”。工商所负责人介绍,当地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普通住宅也能注册公司。“这就对了!”李克强对企业登记注册简化手续、取消收费、完善监管等一系列工商改革措施表示肯定。他说,“现在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很大,我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把该由市场决定的权力放给市场,可以大大激发市场主体增加供给的活力”。
从去年3月至本月,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已达362项。仅用一年时间,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完成过半任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等受访专家表示,过去一年,新一届政府将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有机结合,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敲门砖”和“突破口”,改革成效正在显现。
《政府工作报告》是怎样出炉的
从起草至通过,历时3个多月,经多次修改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成立以国务院研究室为主,邀请有关部门、地方同志和专家参加的起草组。
2 总理对报告指导思想、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和表述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
3 起草组深入学习中央精神、领导讲话,明确起草思路。
4 经过认真分析形势、反复研究讨论,报告逐渐成形。
5 初稿形成后,总理将对完善报告提出指导意见,直接修改报告。
6 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稿。起草组根据这次会议讨论意见修改,并报请国务院领导同志审改,形成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的送审稿。
7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根据常委领导同志意见,起草组进一步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8 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
9 总理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教科文卫体和基层群众代表意见。
10 经过充分征求意见,起草组再修改报告,形成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的送审稿。
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稿。
12 全国两会召开,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对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13 起草组工作人员到每一个代表团认真听取意见。起草组逐条研究代表、委员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国务院进一步修改《政府工作报告》。
14 人大会议闭幕会上,代表对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进行表决通过。
专家分析
【经济】 GDP增速或设弹性空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或不再为GDP设定具体的增长数字指标,改为设定一个弹性的增幅空间。
据了解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的专家分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经济问题时,将更注重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设定诸如GDP增长7%或8%这样的具体、惟一的数量目标。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世界经济形势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经济方面的论述,会更加稳健,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GDP增长设一个弹性空间,完全有可能。
汪玉凯分析,不低于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预期。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近20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的设定,由过去的“指令性、约束性”变为2004年以来的“预期性、指导性”指标;最近两年,又在“预期性、指导性”指标,加了“左右”这样的弹性表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有可能将“左右”这样的弹性表述延展为一个弹性的增幅区间。
专家认为,上述变化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问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思维的转变。
此外,专家预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可能更加突出农业问题,强调粮食安全。报告还将提出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些具体路径和方案。
【改革】 改革将是报告“重头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曾多次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阶段的建言献策。他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次最多,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该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还预计,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关于改革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将会是比较多的。
有专家分析认为,2014年的中国经济处于落实相关改革议题的关键节点,需要坚定而稳健的改革措施,以便有效调整经济与生态、增长与改革、市场与政府、债务与投资等多对重要关系。
如何“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出现在历届政府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因为这和普通百姓切身相关,因此历来备受关注。迟福林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这部分表述中,很有可能增加一些新的关注点,比如治理雾霾等,对民生重大期盼给出回应。
2月1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他明确表示,“雾霾现在成了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这个问题,政府决不能回避。”
【法治】 “法治政府”有望更明晰
马年伊始,政府简政放权的步伐在提速;而“法治政府”的方向和轮廓,也日渐明晰。专家分析这一关键词也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体现。
1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2月11日,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提出,在公开的审批事项目录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或新设审批事项。李克强在提及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时指出,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新京报记者统计,新一届政府组建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已分五批取消下放了362项行政审批事项,完成了约60%的本届政府组建时定下的简政放权任务;政府的权力空间被大大限制。
迟福林表示,他最期待以简政放权为契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能够将“法治政府”提上政府自身建设的议题,进一步强调政务公开,各级政府依法晒出“权力清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有效政府治理”的全新路径。
●“我们非常希望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听到来自社会的声音,来自民众的声音,使报告符合人民心愿,体现人民意志。虽然时间有限,但你们可以敞开心扉,讲你们的意见建议,包括对政府的批评。”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李克强
采写/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