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古稀“戏痴”渴望圆梦舞台
十年创作剧本十余部
程修书老人与他创作的戏曲剧本。
“日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这一古老民族文化瑰宝有些‘逊色’了。要使它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提高演员演艺之外,对演出剧目在‘固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出更好的新剧目,也是很必要的。”4月7日,笔者从曲周县程修书戏曲剧本序言中看到这么一段话。这是对程修书坚持十年创作戏曲剧本的最好诠释。
萌芽:农村演出剧种单一
钓鱼儿、下象棋、打太极……是好多老年人的业余爱好,然而,这对曲周县曲周镇东刘庄村74岁的程修书而言,却没有一点吸引力,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戏痴。
2000年,程修书从曲周镇校部退休。无职一身轻的他,把时间都用来看大戏。十里八乡哪个村结婚唱戏,哪个村庙会唱戏,都少不了他这个戏迷。村民都笑称他是戏呆子。
忽然有一天,村民发现程修书不再看戏了,村民小张开玩笑说他这个戏剧发烧友开始退烧。程修书向笔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演员一出场,就知道是什么戏;演员一开口,就知道唱什么词。没有什么新鲜东西,老生常谈,怎么会引起观众的兴趣呢?
2004年2月的一天,程修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当时在县剧团上班的李保河。两个戏迷在一起谈了三个多小时,最后,李保河语重心长地说:“老程啊,你爱好写作,何不发挥自己的特长,尝试创作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本,为繁荣县戏曲事业继续发挥余热呢?”从那一刻起,程修书萌生了创作戏曲剧本的念头。
坚持:十年笔耕不辍
2004年春天,翻阅了大量资料,征询了县内戏曲资深人士的大量意见和建议后,程修书开始冲刺自己的第一部戏曲剧本——大型古装历史剧《皇姨闯殿》。程修书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戏曲创作上。白天构思,晚上写作,一张三尺旧书桌陪他度过了180个日夜,几易其稿,终于在当年9月杀青。
2012年夏天,以曲周县初唐名将程名振为原型,程修书创作完成第九部剧本《河北曲周人》。一天晚上,刚刚躲在床上的他,突然灵光一闪,一个新的构思在他脑海浮现:过去有关程名振的戏曲都是公戏,全部是生角,没有旦角,导致剧情不够丰富,也不符合现代观众心理需求。他一轱辘从床上爬起来,在剧本第三场里加入了程名振妻子青衣张氏这一角色,并连夜为张氏设计出唱白。
程修书的床头撂着一沓纸和一支笔。“为了一个情节、一个包袱,我整天苦思冥想,忽然灵感来了,就是半夜也要爬起来记下来。”程修书道出创作的艰辛。“老头子半夜说梦话都是戏,搞得我晚上经常被他吓醒。”坐在一旁做针线活儿的老伴儿插嘴抱怨。
愿望:剧本搬上舞台
历经风雨,终有收获。程修书耗时十年,先后创作出反腐折子戏《诀别》、神话剧《霞池会》、历史剧《河北曲周人》、情感剧《夫妻成就一戏言》,以及现代剧《讨帐之后》等十余部戏曲剧本,涉及反腐、情感等多个领域。
《诀别》以明初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为背景,描述了须生谭梅进(谐音“贪没尽”)搜刮民脂民膏,贪得无厌,最终被送上刑场的故事,告诫官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讨帐之后》通过解决家庭纠纷一事,表现出王宾、李玫为拉扯弟妹,艰辛持家,克己为人的长者风范,揭示出一个和睦家庭都有一个开明组织者和成员间的感悟,也展示出党在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的好政策。
十年来,也曾有剧团找他想用他的剧本拍戏,但因经费不济、演员不固定等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只有把创作的剧本搬上舞台进行演绎,戏剧才会得以传承。”临近采访结束时,程修书透露了自己的愿望。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