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生意生活 > 正文

涉县王金庄民间古建亟待“复活”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驻邯郸记者 邢云 文/图

王金庄的石头会唱歌。

因其传统遗风犹存且独具特色,位于大山深处的涉县王金庄,早在2008年时便被命名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还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文化名村。近日,记者实地探访王金庄却发现,一些村民陆续将自家石房老宅拆除,翻建砖瓦新房。随着时间推移,不乏明清古建的历史文化名村前途未卜。

风韵悠悠古村落

王金庄村位于涉县县城东北部的大山深处,全村约四五千口人。

穿行太行山间,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车窗外沟壑纵横,村民劈山垫地、垒石造田而成的一道道梯田,成了王金庄独特的风景。

不仅如此,漫步王金庄村,石房石墙、石街石巷、石磨石碾、石桥石栏,犹如走进了石头的世界。据村民介绍,这些石房石墙,是很多年以前,村民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修建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志肝胆照,无私天地宽”……沿着光亮的石板街缓步前行,几乎每户人家大门两侧的石墙上都刻着对联,一座座院落散发着悠悠古韵。

记者注意到,村里的石房业已编号,根据标牌内容介绍,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建筑。

而且,与其他山村不同的是,这儿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驴。“驴相当于家里的半个产业啊!”一位老大娘告诉记者,他们这里不会发生杀驴吃掉的事儿,相反,人和驴只见感情深厚,待驴死后还会埋葬处理。

毕竟,上山建房、梯田耕作,都需要毛驴驮物负重。对于村民来说,驴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每到春种秋收时节,农民赶着驴儿在一弯弯梯田上辛勤劳作,形成山沟里一道特有的风景。

古老山村引来外地客

千百年来,王金庄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山高沟深、石厚土薄,然而,村民们战天斗地,用自己的双手修建而成石街石房和围山梯田,一直过着平静而单纯的生活。

近年来,王金庄村的村民,对于大山外面来的人已不再陌生。比如,每年都有一大批绘画、摄影人员到这里采风写生。以王金庄为素材创作的绘画摄影作品不断被国家级报刊杂志刊用。

王金庄村大红袍花椒有“十里香”美誉。此外,还有电影《艳阳天》、《浴血太行》等也曾在这里拍摄。环境美了,王金庄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特别是夏秋炎热季节,到此玩耍游乐、消暑纳凉的游人更是络绎不绝。人们被这里古朴自然、神奇浓厚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深深吸引。

漫步村道,随处可见席地创作的画家、手拿摄像机的驴友,而这对王金庄的老人们来说,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石房与“文明”的冲突

因有众多游客前来,村民逐渐意识到了“商机”,便有人将自家院落进行改造,开办起农家乐。

旅游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一位老板告诉记者,“这儿一年四季都有人过来游玩,特别是写生、摄影的非常多。近两年,来的人是越来越多,垂钓啊什么的,玩得都很开心……”

但与之相随的,村民们基于改造住宿条件、开办农家乐等种种原因,纷纷将石头老宅拆除建新房,囿于成本因素,这些翻盖出来的红砖新房虽然档次高了、空间大了,但业已没有昔日的古朴味道。

一位正在翻建新房的村民非常坦诚地说,原来的石头房子虽然游客们很喜欢,但是,他们毕竟住在这里,“空间狭小,比较阴冷,生活起来不太方便”。

记者注意到,翻建新房的现象在王金庄并非孤例。

那么,为什么不“修旧如旧”,依然沿用石头原料来建房呢?村民说,“虽然守着大山,但现在哪来的石头啊,别说山头都有主人,即便采下来还要按尺寸劈开,麻烦不说,也不如红砖成本低。”

附近都有砖场,村民说,每块三毛多钱,但是盖好一个不大的院落,也得需要十几万元,“如果用石头,成本就更高了。”

当地有明确保护禁令

“这是历史文化名村吗?现在还有的看,再过几年,这里跟别的山村还有什么两样!”一位游客指着几处正建新房的工地,言语中透着遗憾和失望。

对于游客来说,石头房是观赏的对象,看完了就离开了。但对于村民来说,这些石头房却是他们的家,他们需要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生活。

以石头、石街、石巷等为代表的“石头文化”,是王金庄区域传统民居的典范。

记者了解到,王金庄所辖的井店镇政府,曾就“关于加强王金庄区域风貌建筑保护”发出通告。通告明确划出了保护范围,明确规定“在保护区内严禁擅自新建、扩建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严禁擅自修缮改变古民居本体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原貌”,“严禁擅自拆除古民居的门、窗、牌、匾以及其他装饰构件”、“严禁擅自更换构件或在古民居沿线外墙、楼顶安装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空调外机、太阳能热水器、卷闸门、改建门窗等破坏古建筑行为”……

这些规定不能说不明确。但是按照村民的说法,虽然上级部门明确规定不让拆掉石房建新房,“说让修旧如旧,不让改变原貌,但是,拆了也就拆了,基本上没人管。”

复活之路值得深思

“总不能强迫大家依然住在狭窄、昏暗的石头房里,不让他们重新住亮堂的楼房吧?”许多人念念不忘的乡村风景其实对村民来说是一种难熬。在王金庄村,记者看到有一些废弃老房子,尽管墙体屹立不倒,但房屋主人却已搬离。没人居住,房子也开始荒废。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历史文化村落已经发生了巨变,王金庄也不例外。

古时,它因人群聚集,繁荣而平静;如今,外面城镇繁荣非常,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大山,“搬到镇里、县城甚至大城市谋生。”一位村民说。其实不难发现,梯田里劳动的村民几乎都是老人,他们骑着毛驴登山劳作,也舍不得家里的石头房子,决定继续在这里生活,直到生命尽头,“年轻人都出去了”。

据了解,古老村落里的石房等古建设施,维修费由个人负担。由于缺乏国家补偿机制,村民个人维修缺乏积极性。显然,倘若这种境况再不改观,最迷人的石头文化将会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而消失。日久天长,与其他山村无异,难免“千人一面”。

渐渐地,古村落将会失去活的记忆和生命。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