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中国网事:“大微信”计划亮相 社交平台的“魔咒”怎么破?

来源: 新华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新华网北京5月7日新媒体电(记者 张舵 李峥巍 赵琬微)腾讯6日宣布成立微信事业群。一个由“微信之父”张小龙领军,着眼O2O、支付等业务延展的“大微信”正加速布局,目标锁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入口。

从人人网到开心网,再到微博、微信,社交媒体如何在移动互联浪潮中,破解“来得快、去得快”的魔咒?“大微信”又能否在“用户疲态”中延续热潮?这些都值得关注。

企鹅版图上的“大微信”

微信事业群由张小龙出任总裁。该事业群,致力于打造微信大平台。

腾讯集团表示,此举意味着微信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孵化,从产品升级为腾讯战略级的业务体系,将全面助力腾讯公司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而此前,微信还只是腾讯“企鹅版图”上一个独立的产品,其背后的运营人员被称为微信团队。分析认为,此次将一个全新的独立事业群以“微信”产品命名,并整合旗下电商、支付等部门,这意味着腾讯正式将微信提升为“战略级”产品。

“随着微信用户规模超过五亿,影响力变强,微信成为独立的事业群是自然而然的事情。”WeMedia自媒体联盟创始人朱晓鸣认为,融入了支付业务、电商O2O等业务,微信实际上正朝着“平台级应用”发展,它将打造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微信生态”。

长期关注微信及其商业模式的自媒体平台运营者王聪佶指出,微信“升级”成为事业群后,将有更足的底气与其他腾讯旗下产品部门沟通,也将使微信部门更加独立,减少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的交叉,并保留其一贯的锐度。

业内人士认为,“大微信”实际上是打造一个依托微信通信平台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微信发展进入了产品平稳期,需要通过完善产业链、生态系统来实现用户资源的“变现”,这是必然的趋势。

“大微信”:基于社交的N种可能

曾几何时,微信上“抢红包”的热潮引爆了春节期间的社交网络,无数用户心甘情愿地将微信与银行卡绑定在一起。未来的“大微信”会不会在“赚钱”的道路上,偏离了原本“极简”的理念和对用户体验的关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微信”将以社交为基础,集合多种可能,其支付功能尤其值得关注。

实际上,微信与“支付”“O2O”“手机游戏”的互动、探索一直没有停止。2013年微信5.0版本上线时,经典游戏“飞机大战”受到用户热捧。此外,“天天爱消除”等游戏也深受欢迎。外界解读,一贯谨慎的微信团队,可能通过这些游戏“试水”整合手游功能。毕竟,相较于社交,移动互联网游戏的变现模式已经相对成熟、清晰。

有分析认为,微信的下一步已越来越清晰,即涉足电商。今年3月,微信团队发布《微信支付申请指引》,开放针对公众账号的“微信支付端口”申请。4月,微信联合上品折扣在浙江杭州推出“微信体验店”,顾客可直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购买店内商品。上品折扣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下线上一体化全渠道零售模式。

在城市生活各个角落,如地铁站、公共场所的售货机上实现扫码支付,微信一点一滴的向“赚钱”的道路上丰富着自己。在成为事业群之后,微信会不会离开了开机画面中“孤独背影”的简洁?

在一封张小龙写给新事业群的邮件中,他强调:“记住我们的愿景: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专注于基于连接能力的平台,并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接入,和第三方一起建造基于微信的人和服务的生态系统。”

王聪佶认为,新事业群中对支付业务的整合值得注意,财付通团队融入微信事业群,将加强其对微信支付的控制,也将加强微信在支付产品方面的开发能力。张毅说,可以预见,微信在整合了更多资源后将采用“支付为纽带、用户为基础、可持续”的发展路线。

“大微信”能逃出社交软件“魔咒”吗?

前景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当前,“如日中天”的微信也正面临着信息爆炸、信息泛滥、过度曝光隐私、模糊工作生活界限等“吐槽”与“控诉”。那么,“大微信”生态系统的打造,能否帮助微信逃出社交软件“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魔咒?

朱晓鸣认为,从属性来看,微信与微博不同,微信属于沟通工具。微博相当于一个由网民自主发声的媒体平台,而微信则是强调私密性的沟通工具。这就决定了微信所面临的“泡沫”相对较少,只要通过创新、营造移动互联网生态,就可以实现对用户的黏性。

然而,也有专家对此持保留观点。张毅认为,信息过载已经成为微信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信息问题,这将给用户带来审美疲劳、使用疲劳,这就难以逃脱社交媒体发展“来得快、去得也快”的“规律”。

“这就好像人们倒啤酒,倒得快,泡沫也就多,等沉淀下来,看看杯中,啤酒并没有多少。”张毅说,微信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个“回归”的过程。期间,一旦“大微信”吸引力衰减,下一个社交平台恐会应声而出。

微信自媒体账号运营者熊锋琦认为,从微信近期对自媒体账号的规范、管理可以看出,微信团队一直在努力营造有别于其他社交平台的传播环境。他认为,这也反映微信十分担心失去影响力、丧失用户。

在张小龙的邮件中,他坦言,移动互联网变化太快,他们的产品和业务思路,也希望是面向新的环境而产生。他说,未来的三年,希望微信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具备开放能力的系统,并培育出健康的生态。

在专家看来,解决用户面临的信息过载、使用疲劳等问题,这才是社交软件留住用户的关键,也是打造一切“生态环境”的前提。微信能否跨过“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魔咒,或许不出三年便可见分晓。


 

责任编辑:乐乐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