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底,今年上市的48家次新股2014年一季报全部披露完毕。对这一批经历“史上最严财务核查”的“优质”新股,投资者曾寄予厚望,招股期间也引发机构和散户疯抢。然而,上市后首季业绩显示,四成次新股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对于如此大面积的变脸现象,投资者不禁要问:曾经的“最严财务核查”到底查了啥?
业绩大变脸
据同花顺数据,48家次新股中,包括牧原股份、金一文化、东方通、安硕信息等在内的20只次新股上市首季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变脸面积达40%。
其中,牧原股份变脸幅度之大令投资者瞠目结舌。1月27日,牧原股份上市前夜,公司公告预计2014年首季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净利润为2331.60万元~3497.40万元。结果,仅两个月之后首季“成绩单”显示,牧原股份一季度净利润亏损了5572.03万元,同比大降了291.18%。从预盈至少2331.60万元到实际亏损5572.03万元,前后相差近8000万元。
1月27日登陆中小板的次新股金一文化业绩也出现巨变。金一文化在上市报告书中预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在1550万元~1850万元之间。然而,金一文化最终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其一季度净利润亏损1214.03万元,同比大降149.84%,与此前上市时预估的盈利数据相差近2800万元。
核查有震慑
大面积的次新股变脸,使得去年历时大半年的“最严财务核查”十分难堪。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对此表示,监管部门已要求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对业绩下降原因以及是否严格履行了信息披露责任进行核实,建议投资者对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文件中所揭示的经营风险和业绩波动情况予以充分关注。
那当时“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风暴”到底查了啥?
记者从个别接触过该次“财务核查风暴”的投行及中介机构人士了解到,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严,是因为历时半年多,核查内容最多。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中介机构特别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自我交易、关联方代为支付成本费用、与利益群体发生交易往来、体外资金支付货款、压低员工薪金、调控期间费用等12项粉饰或操纵利润情形,重点多达117个细项。核查步骤包括企业自查、监管部门抽查、最后复核三个阶段。“去年的财务专项检查,其实是以财务自查为主,被监管部门抽查到的企业只是极少数。”某中介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当时财务专项检查中涉及近900家企业,但监管部门抽查抽中的前后两批企业只有共计40家。这些企业后来都查出或多或少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令人担忧,造假绝对不是个案。没被抽中的600多家公司不排除有蒙混过关并成功上市的可能。”
实际上,这场“最严财务核查”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在核查过程中,被查出问题的只有河南天丰节能板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余还有269家企业主动提交终止审查申请,退出了上市进程。
事后怎追责
很遗憾,在“最严财务核查”下,仍出现了如此大面积的新股业绩变脸事故。如今,IPO重启步伐渐行渐近,针对拟IPO企业的信息质量抽查也及时启动了。专家建议,在今后的信披核查中,至少有两点需要加强,一是加强对保荐机构的追责,二是在核查体系中建立事后追责制度。
次新股变脸,保荐机构难辞其咎。记者注意到,上述出现业绩变脸的牧原股份和金一文化的保荐机构均为招商证券,且招商证券对牧原股份还给出了“中国生猪一体化养殖佼佼者”的评价。“作为市场化约束机制的重要步骤,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须以尽责及诚信为出发点,从源头上保证拟上市公司的质量,若出现财务造假等问题要严格追究责任。”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
新股发行重启在即,作为与之配套的监管措施信披核查也于4月25日启动。为了提高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监管层强调本次预披露后企业申报材料不能再修改,一旦披露后同一事项再出问题,有重大实质性差异,中介机构要担责,监管部门也会采取制裁措施。
很明显,对于拟上市企业的信披核查手段正不断加强。日臻完善的监管制度下是否能孕育出更加优质的新股,投资者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乐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