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强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走转型发展的新路。作为地方领导,如何跟上转型发展的节拍,找到符合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路径?新华网特别推出“地方领导如何把握转型发展新机遇”系列报道,希望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所启迪。
《地方领导如何把握转型发展新机遇?》系列评论之四:
2700万吨钢铁、4200万吨水泥……一连串被列入“淘汰计划”之中的产业和数字,彰显着中央“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
然而,对于地方政府和被其视作经济发展支柱的钢铁、水泥企业来说,这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震撼,更多的是真正的“切肤之痛”。尽管不少地方屡次向落后产能“开刀”,但“反弹”、“搁浅”之声却仍然不绝于耳,是什么导致了落后产能“屡调仍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优势,外加历史形成的原因,让地方政府养成了“过剩”产业“依赖症”。各地在向落后产能“开刀”的同时,总会算算背后的“经济账”:或许是短期内经济增速不如人意,或许是财政收入放缓,或许是失业率上升带来压力,又或许是地方官员对任期内政绩考核充满担忧……无论哪项因素,都有可能给反弹的天平增添“砝码”。
纠结和反弹看似“情有可原”,但中央转型发展的目标是明确的、方向是坚定的。如何在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经济竞争力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做“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是横亘在地方官员面前的难题。
诚然,淘汰落后产能会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其中也蕴含着“大商机”。腾挪出“旧鸟”的同时需要引进“新鸟”,地方政府的目光或许应聚焦到曾经的“短板产业”。
“短板”意味着可供发展的广阔空间,屡次被中央提及的信息、消费、养老服务、新能源、节能环保、健康医疗等新兴产业正处于萌芽期。发展上述“短板产业”,一方面,恰能迎合国内日趋升级的消费需求,将往日的“看菜下碟”变为“看碟下菜”,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顺应当前提高资源效率、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补齐“短板”固然比“保持惯性”更为艰难,“投资回报期”也更显漫长。但从长期来看,确为“置换”过剩产能,释放产业升级新红利的有效之举。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退,要更加主动有序;进,要更加积极有为。当然,地方政府在“腾笼”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入“新鸟”,更要引入“好鸟”,如此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改革先头兵给这个“破旧立新”的难题提供了参考——“腾笼换鸟”。我们认为,在一片“过剩声”中寻找符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短板产业,实现“腾笼换鸟”,无疑是一条必有之路。(万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