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从住建部获得一组数据:中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网民认为,全国近半数城市喊“渴”,更多表现为浪费和污染造成的水资源危机。一些网民建议,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加大对违规排污行为的惩处力度。
污染型缺水成“心头病”
“当前的水资源短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资源型缺水,指水资源总量少;第二类是水质型缺水,也称为污染型缺水,水资源污染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第三类是结构型缺水,目前不仅农业用水量过大,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也比较低,生活用水也偏于粗放;第四类是工程型缺水,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由于工程建设调度没有跟上,造成区域供水不足。”网民“赖明”说。
不少网民认为,国内近半数城市“喊渴”的主要原因并非水资源总量少,而是表现为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说白了,就是有水不能用。”网民“万育生”说。
近一段时间,从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到汉江武汉段水质出现氨氮超标,频繁上演的城市“水危机”屡屡刺痛公众神经。网民“潘文堂”称,我国在过去三十年经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污染问题已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我们缺水,另一方面,水环境污染又非常严重。在很短时间内,既要解决污染问题,又要解决人的用水问题,目前形势非常严峻。
水污染高发非偶然
在网民看来,相对于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更难解决。
“资源型缺水的解决方法可以从区外调入,而水质型缺水会导致降雨丰富的地区也缺水,这完全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是水污染的管理、治理、执法不到位的综合结果。”网民“肖强”说。
网民“邵益生”指出,我国水污染进入高发期不是偶然,而是由长期粗放发展模式导致并逐步积累的结果。部分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发展盲目上马各种重化工项目,对很多违规排污行为视而不见,不顾这些污水废气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这根本上还是唯G D P观念在作怪。
还有网民表示,企业偷排、不达标排放污水成本太低,也是水污染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多管齐下解城市水荒
针对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网民建议,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加强监管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将水质的好坏纳入官员的考核目标,进一步加大对违规排污行为的惩处力度。
网民“香香”提出,水污染防治法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客观实际的要求,针对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比如,水污染防治法对于严重威胁地下水安全的渗井渗坑排污行为,处罚额度仅为5万至50万元。应进一步修改完善水污染防治法,提高保护标准,加大对污染事故和事故责任人的惩戒力度。
“应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水功能区限制排污的法律及制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坚守排污底线,落实减排举措;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中水利用。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对处理后的中水要多渠道回收利用,不要让其再回到河道、湖泊和水库。”网民“张基尧”说。(记者 明航 整理)
责任编辑:乐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