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伯”问李鹏:“你还驼背吗?”
1940年秋,李鹏第一次见到了在重庆工作的周恩来。
当时,李鹏正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学习。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要他赶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准备去延安。李鹏到北碚和他母亲赵君陶汇合后,一起坐公交车前往重庆。
他们先到了曾家岩周公馆。这次,他第一次见到了“周伯伯”。李鹏等烈士子弟都亲切地称呼周恩来、邓颖超为“周伯伯”、“邓妈妈”。
“周伯伯看到我非常高兴,对邓妈妈说,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越长越像硕勋了。邓妈妈说,我看更像君陶,大家哈哈大笑。”李鹏回忆。李硕勋是李鹏的父亲,1931年9月牺牲。
见面的时候,周恩来看到李鹏有一点驼背,就用巴掌拍拍他的背,然后又用拳头轻轻敲了敲。他对李鹏说:“可不要驼背,要挺起胸膛,这样身体才健康。”
“这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因为以后到了延安以及在北京再次和周伯伯见面的时候,他都要看看我是否还驼背。”李鹏说。
有一天,周恩来问李鹏:“你在育才学校学习什么功课?”李鹏说:“在社会科学组。”周恩来听了以后,从桌子上随便拿了一张《新华日报》,叫李鹏把社论念一遍。
李鹏很流利地念了一遍。周恩来说:“你能不能把这篇社论的要点给我讲一讲?”李鹏当即根据自己的归纳讲了几点意见,都是比较中肯的。周恩来听后对李鹏大为称赞。不久,这件事情在曾家岩传开了,说育才学校有一个小孩,小小年纪就能背马列主义。
在最新出版的回忆录中,李鹏纠正说:“这当然是误传……我当时只不过是念了一篇《新华日报》的社论和归纳了要点罢了。”
李鹏在曾家岩住了几天,就看到许多统战工作对象和重庆的民主人士纷纷来拜访“周伯伯”。有一次,他看到文化界人士郭沫若、阳翰笙等人,聚集在周恩来和邓颖超居住的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起商谈抗日救国的大事。
周恩来还特别向郭沫若介绍了李鹏,说:“这是李硕勋的儿子,叫李远芃,在育才学校学习。”郭沫若和李鹏的父亲则是熟识,都参加过北伐战争。
李鹏原名李远芃(péng)。李硕勋看到他时,李鹏已经快半周岁了,还没有取名字,赵君陶等着李硕勋来取。于是,李硕勋说:“他在我们李家属于‘远’字辈,就叫李远芃吧。”李硕勋解释说:“芃代表草木茂盛的意思,这说明我们家又多了一个革命的后代,我希望他能够像茂盛的草木一样,永远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土地上。”
后来,在李鹏去延安的路上,一起同行的中共南方局青委书记蒋南翔帮他改名为李鹏,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改名的原因,李鹏回忆里有详细回忆。有一天,他们在住宿的地方聊天,蒋南翔对李鹏说:“我们到了延安以后一般都要改一个名字,你现在的名字叫李远芃,远是李家的远字辈,芃这个字比较生僻。”蒋南翔建议李鹏把这个名字改一改,李鹏同意了。李鹏说:“那请你给我改一个名字吧!”蒋南翔想了想说:“那你就叫李鹏吧!芃改为大鹏的鹏,这个名字意味着对你的希望,希望你将来为革命、为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曾家岩住了几天之后,李鹏又被安排到红岩八路军办事处住下。这是一座三层小楼,周恩来邓颖超就住在第二层靠东边的一间房子里。
1941年2月,李鹏被转移到了延安,先后在自然科学院补习班、延安大学中学部和延安中学学习。
1943年7月的一天,自然科学院的学生们正在课间休息,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汽车轰鸣的声音,他们都跑出去看怎么回事。只见三辆大卡车在公路上飞驰而过,这在延安是少见的事情,因为延安是没有汽车来往的,人们出行最好的交通方式是骑驴、骑马。
学生们都认为这是周恩来回延安了。
1943年8月2日下午,李鹏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跑到杨家岭周恩来、邓颖超的住处。这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三孔窑洞和一间朝东的平房。
李鹏向窑洞走去,门外的哨兵都认识他,直接放他进去了。他径直走进周恩来办公的窑洞,看到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在里面。他们看到李鹏进来都很高兴。
按照惯例,每次见面,周恩来都问李鹏:“你还驼背吗?”果然,周恩来叫李鹏站起来,又朝他背上拍了一巴掌。邓颖超说:“兰兰又长大了,又长高了。”
随后,周恩来问了李鹏学习整风文件的心得。
在听完李鹏的汇报后,周恩来说:“从你今天讲的看来,你在政治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你们在延安学习,也就是在毛主席身边学习,是多么幸福啊。你们的院长徐特立,徐老,他曾是毛主席的老师,也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你们能在徐老的直接领导下学习生活也是很大的幸福,你要好好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周恩来、邓颖超这次回延安后,李鹏和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
李鹏说,有两件事周恩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件事是,有一次他到周恩来家,那是周恩来刚回延安的时候,正在整理书籍。李鹏看到有一本西班牙名著《唐吉诃德》,就拿起来看了一下,然后又把他放在书架上了。
不料,第二次见到周恩来时,他问李鹏:“那本书你是不是拿走了?”李鹏说:“没有,我没有拿。”周恩来看李鹏委屈的样子,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过了一段时间,李鹏又一次去周恩来家。周恩来告诉李鹏:“那本书找到了,委屈你了。”停了停,周恩来又说:“但是我还是要批评你,你没有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以致我一时找不到。”
李鹏说:“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做事是那样的严谨,那样的有秩序,他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二件事是,李鹏以后再去周恩来那里,总是看见他在接待来访的客人,好像是外调人员。那个时候,延安的审干运动还没有结束,周恩来对党内的情况非常熟悉,许多同志都和他共过事或者有过接触。这些同志是被怀疑的对象,正在接受审查。
“我看见他每次接待来访的同志,总是那样热情,先请他们坐下来,然后认真听取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并用他那受过伤不能伸直的右臂认真地做记录,然后尽他所知,向来访者或来外调的人说明情况。”李鹏回忆。
他认为,周恩来这种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对于解放许多被怀疑的对象和平反许多冤假错案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鹏在回忆录里写到:“周总理、邓妈妈与我的关系,就是老同志与烈士后代的关系。有人传说我是周总理的养子,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周总理、邓妈妈关心的烈士子女,不止我一个,他们同样关心爱护其他战友的子女。我们都称他们周伯伯、邓妈妈。”
李鹏还说:“我和他们的交往情况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我在重庆和延安的时候,见他们的机会比较多。我回国以后,在东北工作,和他们生活、工作在两地,见面的机会比较少。我每年到北京开会的时候,往往通过周总理的秘书提出会见的要求,一般都得到了满足。不过因为周总理工作很繁忙,见他的机会少一些,见邓妈妈的机会多一些。”
和毛泽东的谈话
1942年秋,李鹏到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从延安大学出发,步行去杨家岭。那时候,杨家岭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居住的地方。
李鹏到了杨家岭,找到了陈云。在陈云的窑洞坐了一会后,天色已近黄昏,陈云对他说:“我们去吃饭吧。”
于是,李鹏就跟着陈云到了小灶食堂。在这里,他见到了毛泽东。
当他和陈云正要开始吃饭的时候,毛泽东和江青进来了。陈云见后赶忙站起来打招呼,李鹏也马上跟着站了起来。大家打过招呼后即落座,毛泽东就坐在李鹏的对面,江青则坐在陈云对面。
毛泽东看了看李鹏,问陈云:“这个娃娃是哪里的?”陈云回答说:“他是延安大学中学部的学生,他的父亲是李硕勋。”听了这个名字,毛泽东想了一会儿,似乎不大记得起来了。
陈云这时马上补充说:“他是世炎同志妹妹的儿子。”当听到赵世炎的名字后,毛泽东兴致高了起来,他说:“世炎啊,我们熟得很啊,我们都在大钊同志手下工作过,他是革命的早期领导人,不过,世炎他们是搞工人运动的,而我是搞农民运动的。”
赵世炎是李鹏母亲的哥哥,李鹏的五舅。
这时,毛泽东又仔细打量了李鹏,停顿了一会,他说:“李硕勋同志我想起来了,他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后来听说在海南岛牺牲了。”陈云说:“是的,我和硕勋一起在江苏省委工作过。”
这时候,毛泽东又转来问李鹏:“你们正在学习什么功课啊?”李鹏回答:“我们正在学习整风文件。”
毛泽东又问:“你看小说吗?”李鹏说:“看。”他问李鹏:“看什么小说?”李鹏回答:“正在看《三国演义》。”毛泽东问:“你对《三国演义》的哪一个人最佩服?”李鹏脱口而出:“曹操。”
毛泽东听后感到十分惊讶,就追问李鹏:“为什么呢?”李鹏说:“曹操能团结干部。”毛泽东说:“那你举个例子。”李鹏回答:“官渡大战后,曹操取得了胜利,缴获了许多他的属下私通袁绍高官和谋士的书信,但他并没有采取什么处置措施。而是当着这些人的面把这些书信都烧了,因此团结了这一部分人。”
听完了以后,毛泽东点头称是。他对陈云说:“这个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李鹏后来回忆:“关于《三国演义》的那些评论,其实也并不是我个人想出来的,是一些老同志的议论给了我启发。不过当时我用比较简单和肯定的语言回答了主席的提问,因此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毛泽东和李鹏这次谈话虽然简单,但是含义深刻。
“关于团结干部的那段话,这也是以后毛主席讲过的,要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一些犯了错误的同志,只要他们承认了错误,并在实际中改正了错误,我们还是要相信他们。”李鹏说。
责任编辑:乐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