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泥巴糊涵洞”噩梦如何终结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评论员 刘采萍

近日有这么一条新闻:总投资87亿元、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的太原至兴县铁路(简称太兴铁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建设6个涵洞,涵洞关键部位台背本应采用优良材料填筑,却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黄土所替代。这条正在建设的铁路潜藏的质量问题如此惊人,以至于施工者都直言“常被噩梦惊醒”。

尽管我们形容劣质工程时,常用“豆腐渣工程”这个说法,谁能想到在太兴铁路的建设中,竟然出现“黄泥巴糊涵洞”这样堪比“豆腐渣”的、匪夷所思的做法!而如此做法,竟然还得到了从施工到监理再到业主单位,方方面面、上上下下的“忽视”甚至默许。如此对待公共设施质量与公众安全的态度,实在让人恐惧地寝食难安,不得不做噩梦。

所以,《中国青年报》7月1日对此发表评论———《谁更该被黄泥巴糊的铁路涵洞惊醒》,在这篇被放在评论版头条位置的文章中,作者王石川怒问:“除了这名施工者,项目经理会做噩梦吗?工地监理会做噩梦吗?总监会做噩梦吗?”

原来可能没做过。事件曝光后,也许吧。

铁路施工造假——— 当然还有更多的公共设施建设中的造假——— 我们早已不陌生,此前先例不断。比如新华社就曾报道,一项总投资23亿元的重要铁路项目,实际是“骗子承包、厨子施工”,工程最后转包、分包给一家冒牌公司和几个完全不懂建桥的包工头,而铁路基座所用的混凝土掺杂大量石块,施工人员都承认“将来这趟火车通了,我可不敢坐”。

前有碎渣桥基,现在又是泥巴糊的涵洞,其实,就算不是铁路建设专家,不懂回填材料的作用,我们只要想一想“黄土一过水就成泥浆糊状,稍微冲刷就是一条沟”的情景,对其威胁也不可能视而不见。蹊跷的是,太兴铁路上这些泥糊涵洞,施工方竟然就违规操作了,监理方竟然也签字验收了,连作为业主单位的铁路公司,不仅未见质疑,还掐住记者脖子喊“你凭什么采访!”在《现代金报》上发表评论的邓海建,因此用一篇文章《黄泥糊成的涵洞究竟糊弄了谁?》揭开了秘密:“建设者知情、周边村民知情、业内人士知情……估计唯独即将行驶在千疮百孔的问题铁路上的列车不明就里”。原来,根本就没有什么蹊跷,对公众而言的噩梦,在某些疯狂攫利者那里,就是轻车熟路的骗局。

原来以为,在公共建设中弄虚作假,起码比刘谦的魔术要难;现在才知道,眼皮子底下给社会公众挖坑,也渐有“行业规则”。为什么太兴铁路上黄泥巴糊涵洞的“工程化妆师”们,有胆子有能耐,如此轻而易举地做成如此惊人之举呢?很多媒体都在寻找原因。《河南商报》的评论《泥巴糊的涵洞暴露监管大漏洞》,本报昨日的评论《“常被噩梦惊醒”的建设质量拷问政府监管》,都从标题即可看出观点:建设成噩梦,根子在监管。

前者问:“制度的制衡都去哪儿了?法律的约束都去哪儿了?”更直言“业主单位负责人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动手殴打记者,更让人怀疑背后可能存在的链条性腐败。”后者则提出了一个更令人困惑的问题:伴随去年3月原铁道部被正式撤销、分拆,我国铁路领域已不再是政企不分的铁板一块,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的主要是原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而原铁道部的政府职能则由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承担,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职能正是“铁路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山西太兴铁路建设中出现的“泥巴糊涵洞”,正是对国家铁路局履行工程质量监管职能以及相应监管水平的一种考验、拷问。

在公共建设项目中,明目张胆地糊弄造假,背后必定有操作规程和监管制度未能有效落实的问题。至于“未落实”的原因,《嘉兴日报》7月1日的评论《先有“泥巴糊的监管”后有“泥巴糊的涵洞”》则一语中的:背后无非是“利”字当头。文章分析道:“很多工程从招投标开始,就变成了一些人的‘提款机’,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都留有让人上下其手的漏洞,检验工程质量的最终标准,往往是无辜者的鲜血和生命。”那么这种“泥巴糊的涵洞”,何以逃过监管者的眼晴呢?“事实上,先有‘泥巴糊的监管’,后有‘泥巴糊的涵洞’”,所以,除了像《现代快报》等媒体建议的,要“查查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外,更要查查工程监管方的失职、渎职乃至腐败。

拿黄泥巴糊铁路涵洞的施工者,最终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以及对后果的恐惧,实名举报了太兴铁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剥掉公共建设与监管领域存在的虚伪的“泥巴粉饰”,重新夯实公共利益与安全保障的基础呢?

《东南商报》的观点是:从问责入手。作者陈广江的评论《“泥巴糊涵洞”的调查不能含糊》认为,近些年来,由于权力和资金相对密集,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腐败现象多发已是不争的事实,“工程上马,干部下马”成了“工程腐败”的形象概括;法律有,制度也有,但落实起来往往成为空文,事后问责也常常软绵无力,这才是偷工减料现象的症结所在。而《长沙晚报》评论员肖应林的文章《“泥巴

糊涵洞”应以制度终

结》也毫不含糊地指出:

揆诸现实,“泥巴糊涵洞”之类的噩梦之所以一再上演,除了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之外,还在于当下各类工程建设没有形成一个“永久的建设质量追究机制”。这一机制的缺失,使得各类工程承建单位,“第一注重的就是在工程中如何多捞钱,至于工程是不是暗藏安全隐患,会不会在日后运行中给社会造成巨大麻烦,那都可不管不顾”,而这也正是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后,涉事单位能够以资料不全等借口,使追责无法彻底进行下去的缘由。

因此,这篇评论建议,“借鉴国际国内的经验,迅速建立起重大工程建设的永久责任追究制”,再不能靠施工者的内幕曝光,或者媒体记者的冒死采访,揭开“黄泥巴糊涵洞”的恐怖游戏了。因为那样,只会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噩梦,而制造噩梦的人以及原因,却依然逍遥法外。

漫画/李宏宇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