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王晓红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相生相伴态势,这种融合趋势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未来,应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随着云计算、3D打印、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将促进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新的制造模式以及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网购、网银等新的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必将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把握好这一机遇,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梦、塑造中国服务品牌都具有战略意义。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表现出几个突出特征:一是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呈现相向发展的趋势;二是服务外包成为融合的主要路径;三是产业集聚化、配套化成为融合的组织形式;四是全产业链发展成为融合的利润增长模式;五是信息技术成为融合的技术载体;六是产城融合发展成为融合的区域实现形式。这些特征从产业、企业和区域不同层面,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产生结构升级效应。从产业层面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渗透越来越强,使得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从企业层面看,企业经营活动的重心已经由单纯制造、单纯服务转向服务与制造相互融合,企业的组织方式、赢利模式、产业链、利润增长已经由服务部门决定;从国家经济竞争力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产业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二、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呈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但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政府和企业对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规律认识不够。从政府层面看,没有树立二业融合的发展观,甚至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立起来。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已经进入服务经济阶段,但政府从地方财税、GDP增长出发,仍然把制造业放在首位而忽视服务业;还有一些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当地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市场结构都不具备产业高级化的条件,但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提出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技术等高端服务业,其结果适得其反,浪费很大。从企业层面看,许多企业对二业融合中出现的新竞争规律、新商业模式认识不清,对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商业模式创新不够;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以自我服务为主,缺乏服务外包的理念,一些大企业的研发、设计、物流、财务、人力资源、品牌宣传等服务部门通常内置,一些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购买专业化服务,对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处于模仿抄袭阶段。这些都抑制了服务专业化,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机遇。
第二,制造业以生产加工为主,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承担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关键技术、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网络、品牌管理等都被跨国公司所掌握,导致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较短,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高端增值服务主要由跨国公司制造商或服务商提供。这种长期的“分工锁定”和“路径依赖”挤压了国内服务提供商的发展空间。
第三,人才短缺、服务质量低,影响了高端服务业供给。从近年来对研发、设计、软件、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行业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造成高端服务业核心服务能力不足。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成本较高,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服务水平低,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许多制造企业选择国外服务提供商。
三、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主要思路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市场,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核心能力、高附加值的支持,没有发达的服务业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为此,应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力争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良好机制和发展环境。
第一,从需求与供给层面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一是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对高端服务的市场需求。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通过建立制造企业、服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服务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二是推动加工贸易升级,扩大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扩大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业市场的重要路径,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提高总部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增强国内服务企业配套能力。三是把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我国大中城市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应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会展、咨询等高端服务业,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机制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一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使国内服务企业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国际网络渠道、服务模式等,提高规模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推动软件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物流、金融、人力资源、咨询、培训等领域的外包不断壮大。二是推动“主辅分离”。引导大型制造商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转向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服务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剥离服务部门,以产业链整合配套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鼓励规模大、信誉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三是实施集群化战略。提高集群内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使集群成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要注重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通过在制造业集群内搭建商贸、物流、会展、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平台,围绕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要分类培育制造业和服务业集群。培育服务业集群尤其要改变过去靠招商引资、土地优惠政策发展工业园区的传统思路,完善创新创业投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法律体系,促使企业共享信息知识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做到市场集聚、自发形成、自我发展。
第三,制定为高端服务业提供智力资源的人才战略。一是发挥高校、职业学院作用,设立新兴服务业相关学科,探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鼓励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校外导师制度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二是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为吸引各类紧缺人才、高端人才、领军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创业扶持机制,尤其要鼓励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为他们提供相关政策和优厚待遇。
第四,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要消除垄断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快金融、电信、教育、文化、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改革,通过引进民营、外资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同时,要继续放宽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的门槛。
第五,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降低税率,解决目前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的税负过重问题。二是加大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培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主体,尤其要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完善个人信贷法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