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聚焦山东非遗:非遗保护的山东样本(3)

来源: 中国山东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活下去”与“活起来”

然而,拿起理性的放大镜,仔细观察非遗在传承、保护和利用当中走过的每一步,记者仍然发现很多成绩中的不足,这些不足之处虽不足以掩盖取得的成绩,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消失或濒危。”李国琳毫不避讳的向记者坦言。在李国琳看来,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特定群体集体智慧的凝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没有价值大小的分别,只有影响范围大小的区分,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他们的拥有者来说都同等珍贵,都需要保护和传承。

李国琳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记者实地走访多地在政府部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证实了李国琳所言。

“每天至少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这只是知道的。”多年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聊城文广新局文艺科科长穆芳丽告诉记者。

邹城市文化局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崇印则告诉记者,不少非遗项目面临传承难的问题,传承人依靠非遗项目生存下去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将其传承和弘扬下去了。更有甚者,有些非遗项目随着老传承人的去世,再也无人能复原其掌握的技艺和“绝活”。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阜楷木雕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颜景新曾经接收过很多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传授楷雕技艺,不过,大多数年轻人把楷木雕刻当成“饭碗”,粗略学习一段时间便“出师”谋生了。这项技艺虽然看起来一派繁荣景象,但传统技艺却面临传承难的尴尬境地。

对于这些问题,一些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充满了困惑,同时也倍感焦虑和紧迫,同时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非遗项目可以发展的很好,不仅解决了“活下去”的问题,还迎来了“活起来”的春天?

“我们针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力实施抢救性保护。在经费方面,优先保障,大力抢救濒危项目的相关材料、实物;实施项目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保护保存传承人的知识财宝。”对此,李国琳向记者表示,抢救性保护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护方式,也是符合山东非遗特点和规律的保护方式。

不过,虽然面临种种问题,在济南、烟台、泰安、聊城、青州、曲阜、邹城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封闭起来,而是以开放的姿态,逐渐融入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融入到整个城市的肌理当中,成为城市的个性化标签和文化名片。

在泰安,文化部门在做好文化遗产基础保护的同时,不断挖掘非遗的旅游经济价值。其中,非遗项目“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华丽转身成为大型室外演出项目,已经成为知名旅游品牌。目前该市365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中,已有近百个项目在生产性开发利用中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同时在促进就业、文化富民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青州,一条500米长的古街宋城,俨然成为该市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平台。从2012年5月开始,青州通过“政府买服务,群众享服务”的方式,每年拨出经费200万元,组织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免费表演。展演的项目既有青州花毽、山东快书、陈氏太极拳等市民喜爱且熟知的项目,也有青州挫琴、青州满族八角鼓、撂棒槌、扑蝴蝶等鲜为人知的濒危项目,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当中。

在邹城,该市开展的非遗宣传进广场、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系列活动中,仅去年一年,就汇演、比赛300多场次,平均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非遗项目在上演,实现了“飞入寻常百姓家”。

……

正如李国琳在接受中国山东网记者专访时所言:“山东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探索与创新仍在继续,相信不久的将来,山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将会攻坚克难,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记者 姜瑞丽)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