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财经故事 > 正文

用生命染绿大地——记农技推广楷模赵海增

来源: 环渤海财经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按照约定,6月24日,赵海增与省农林科学院2位专家到肥乡县,就废菇料转化有机肥和育苗基质进行现场试验、取样。

8时30分许,赵海增已经驱车赶到肥乡县康源蔬菜种植基地。忙了一上午,他又开车到肥乡县亿恒酵菌素厂仓库取废菇料样品,装了4编织袋,下午1点多钟才吃午饭。

那天天气闷热,看着赵海增疲惫的样子,县里同志建议休息一会儿。赵海增说:不能休息了,下午还要去永年县京山蔬菜生产基地送基质,让他们也试试。

由于身体不适,赵海增第一次爽约,自己开车回市后,打出租车来到市第一医院(东区)检查。医生刚开始量血压,他身子一软滑倒在地上。

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没能挽回赵海增的生命,他带着对家人、对同事、对朋友的遗憾,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蔬菜事业,生命定格在2014年6月24日18时08分!年仅51岁。

“我要种很多很多的蔬菜……”

“将来我要种很多很多的蔬菜,让家家户户一天三顿都吃不完。”赵海增的三哥回忆,海增十来岁时曾经天真地说。

赵海增的家乡武安市柳家河乡柳家河村,山高石头多,土地贫瘠。海增从小就跟着哥哥们打猪草,挖野菜。家里种的韭菜、南瓜、莙荙舍不得吃,拿到集市换来了让他们扬帆远航的书本、纸笔……

1982年,赵海增考取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1986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邯郸县农业局。

邯郸县农牧局副局长姚文萍记得,1987年1月,她和海增几个年轻人冒着严寒,骑着自行车连续跑了邯郸县尚璧、贾村、亓固三个乡镇,一个棚一个棚地钻,手把手地教。担心农民对蔬菜技术弄不明白,海增就自己动手刻蜡板,油印了几百份明白纸。赵海增主持的“黄瓜、番茄周年高产技术”项目,推广应用面积2000余亩,创产值1560万元,该项目1999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2006年他承担的“四倍体大白菜育种及种质资源应用研究”项目,3年推广应用面积30万亩,亩增产300公斤,新增产值300余万元,该项目荣获2009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鉴于赵海增的突出贡献,2010年他被聘为河北省蔬菜技术咨询专家。

“赵站长就是个‘工作狂’”

“赵站长,局里9点钟开会。”

“赶不回去了,我们已钻进了馆陶县翟庄村的黄瓜大棚”。

今年春天,一次,市农业局办公室8点半临时通知开会。市农业局蔬菜站张胜平说:“赵站长就是个‘工作狂’,天蒙蒙亮就带着我出发了,正是黄瓜上市时节,站里要搞个市场调研。”

“冬天钻大棚,夏天看菜地,一年365天,赵海增有200多天在乡下……”提起老站长,市农业局蔬菜技术站副站长张淑敏心痛不已。

1996年,按照市农业局下乡包村的安排,赵海增帮扶肥乡县杜汤堡村建起6个蔬菜大棚。市农业局科教处长秦玉祥说,一个周六晚上突降大雪,海增打电话说怕农民蔬菜受冻灾,非要过去看看,第二天一早他们挤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下车后又走了6里多土路才到村里。

2009年,邯郸市实施农业“4123”双增工程,赵海增到魏县、武安市指导蔬菜亩增千元示范方工作,短期内制定出《魏县蔡小庄千亩高效大棚茄子示范方三年发展规划》。目前,蔡小庄蔬菜种植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一年四季都能供应蔬菜。

地处太行山区的武安市东寺庄,依靠开采矿石变富了,但村民对种植蔬菜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赵海增作为“科技特派员”驻村一年,他用通俗的语言编写讲义,利用晚上时间培训。

“老赵不急不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武安市农业局蔬菜站站长刘恩魁说,大棚怎么扣,撑杆之间距离多少,他一遍一遍做示范。

经过一年的驻村帮扶,东寺庄建成“万乐蔬菜科技园区”,使这个买菜村变成了卖菜村。大棚黄瓜、西红柿、辣(甜)椒,亩产量超过10000公斤,豆角、绿菜花达到3000公斤以上,亩均效益超过10000元以上。

紧接着,赵海增又被派驻到武安市白沙村蹲点,指导建成了一流的蔬菜产业园。

“如果蔬菜出了问题,一个电话准到”

2013年9月5日早7点,赵海增从市区驱车,前往肥乡县李兴堡村给村民授课。

出发不久下起雷阵雨。李兴堡村怎么走?赵海增沿着309国道,走走停停,一路打听。当他两脚泥泞走上讲台时,村民不禁为他鼓掌。

李兴堡村党支部书记李聚民说,村民看到周边村发展大棚菜,也产生了种菜致富的冲动,便打听到赵海增的手机号码,没想到一个电话就把专家请来了。

“第一次来咱们村,给大家一点纪念品吧。”讲完课,赵海增开始发放蔬菜种子。

“老赵,这几百包种子也不是个小钱,不能让你掏腰包,让我们公司垫付吧。”组织阳光培训的康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华急切地问。赵海增笑笑说:“有了见面礼,不就成一家人了。”

“让我挨着村走,两年也走不完,如果蔬菜出了问题,一个电话准到。”赵海增说到做到,先后3次到李兴堡村指导生产。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蔬菜大棚80余个。

赵海增还编写了《蔬菜发展帮扶最佳方案》,建一个大棚节省成本三分之一,并作为扶贫模式在肥乡县推广。

肥乡是全国食用菌之乡。正是那次下村培训,赵海增发现了青兰高速两侧堆积如山的废菇料,这是当地农民种植食用菌的下脚料。他把这件事记在心上,联系来省农科院的专家。

“三句两句就能抓住俺的心”

“黄瓜刺密、把儿短、瓜条顺直,口感也好……”

6月13日,馆陶县翟庄村黄瓜标准园举办首届黄瓜擂台赛,42岁的李继伍当选首届黄瓜状元。李继伍说:“60位黄瓜种植户围上来听专家点评,赵专家呢,点评完仍兴奋地捧着黄瓜爱不释手。”

“农民的脑瓜子都是生锈的轴承,要让他们活起来难着呢。可赵站长三言两句就能抓住俺的心。”肥乡县旧店乡西北高村67岁的治保主任赵双喜记得,赵站长讲,上尿素时好比让庄稼吃饭,庄稼也是有胃口的,咱们可不能图省事,凭想当然造成浪费,省下五块钱还能给孩子买几根铅笔。

2012年,河北省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赵海增与同事驻西北高村一年。经考察,西北高村属黑龙港流域、漳河故道,2500亩耕地土质沙性较强、肥力较差,又多是传统农业种植,认为最适合种植葡萄。

村支书路梅堂说,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海增带着村民代表去昌黎、饶阳参观,引进了葡萄品种“昌黎一号”、“昌黎二号”。当年,西北高村葡萄种植一下子达到200亩。

“我引种了13亩,保守估算一年能收入十三四万。”43岁的西北高村村民宋顺潮说:“唉,葡萄该挂果了,可海增老师却不声不响地走了。”

水果萝卜是他引进的,彩色辣椒是他推广的,无刺黄瓜是他指导的……赵海增带领蔬菜站技术人员,完成了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和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20余个。在肥乡县,他带领农民探索推广棉花与圆葱兼作、棉花与土豆兼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少了一个好哥们”

“一个尊敬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是贴近基层的好干部,就这样匆匆地走了,生命定格在了2014年6月24日,为您设奠100天!”

“这是谁呀?让你如此伤感。”

“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我的好哥们……”

9月9日,仍处于悲痛之中的马国华,打开手机QQ签名,哽咽了……

“赵站长工作节奏太快了,那天他要是休息一会儿也不至于……”马国华说,6月24日中午,他隔着车窗与赵海增匆匆握手告别。没想到,这便成了永决。

“农业战线少了一个好哥们!”市农业局植物检疫站任英痛心地说。

“给海增兄赠送一个字,就是‘忙’。”市种子监督检测站副站长关秋菊与赵海增的办公室紧挨。她说,海增的工作不分四季,有一次海增从东寺庄村蹲点回到单位,只见他胡子拉渣的,还散发着汗臭味儿。

关秋菊就在楼道大喊:“快来看呀,‘逃犯’回来了。”

今天,她多么希望再来一声呼喊,唤醒赵海增呀!

放眼冀南大地,一座座蔬菜大棚里闪烁着科技之光,这不正是赵海增燃烧自己、释放的巨大能量!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