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开元寺钟楼。
■正定开元寺大钟。
■正定开元寺须弥塔。
自正定南城门北行不远,路西侧有处古寺,寺里高耸的砖塔十分亮眼,从外望去,端庄大气,形制同西安大、小雁塔极为相似。这里,便是在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元寺了,寺里有多件宝物值得观览。
自山门入寺,需逐级迈下丈许深的台阶,走下台阶,我们所踩踏到的坚实的土地,仍然是唐时开元寺的地平面。
□文/本报记者 牛珍涛 图/本报记者 郄磊
一座1400年前始建的塔
据史料载,正定开元寺原名应为净观寺,据考证,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兴和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第三个年号,其时,战争连年不断,民不聊生,而佛教思想给予身处劫难中的人们以精神寄托,加之“正光以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于是佛教开始兴盛,这也是净观寺建寺的大背景。
隋开皇十年(公元591年),净观寺改名为解慧寺。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告天下各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纪年开元为寺号,于是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开元寺这一名称,解慧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唐乾宁五年(公元898)、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及清代,开元寺均曾重建或重修。
《重修真定开元寺记》碑文显示,明代开元寺的布局为:钟楼和须弥塔东西并列,天王殿居前,伽蓝堂、给孤堂、三门楼、法船殿居后。据相关专家考证,这种塔与钟楼相并列的平面布局,仅在唐代建筑史中有载,而开元寺钟楼与须弥塔的相对布局也是中国佛教建筑史中的唯一实例。直到清晚期,因年久失修,寺院方废毁,殿堂坍塌。时至今日,开元寺尚存须弥塔和钟楼各一,另存有天王殿、法船殿基址。
正定开元寺须弥塔一般被人们称为砖塔或方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便赞其为“正定的塔中之最古者”,故而,早在1956年,须弥塔便已列入了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1988年,同钟楼及寺内其他遗存一起合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观看,更显古塔雄伟。塔身平面呈正方形,整体建在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基高约1.5米。塔身通高40米左右,正面有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等吉祥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纹样。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大字,楷书,为康熙元年(1662年)梁维枢所题,字形方正,行笔潇洒。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铃。塔身第一层比较高大,下部周饰石板,两端均浮雕一尊力士像,肌肉遒结,孔武有力,十分生动。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塔身自第二层开始收缩,简朴大方,规模宏大,朴质无华,形制同西安唐代小雁塔极为相似,同属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但始建年代却要早出70余年。
须弥塔内部的第二层上部,原有木斗八藻井,但早已毁坏不存。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各设一装饰性方形小窗,但无台阶可供攀登。
关于这座须弥塔的具体建造时代,相关专家意图从地方志里寻找答案,可惜无果,后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约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在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后世虽经历代维修,却始终保存了唐代建筑的旧有面貌。
那么,这座砖塔为什么叫须弥塔?称其为须弥塔,盖因塔身一层券门上方的“须弥峭立”四字匾额而得名。须弥塔语源于须弥山,正定开元寺须弥塔建筑的形制和环境,正符合佛教所描绘的图景——以须弥山(指四面环水的整体塔)为中心的一个小千世界。另外,据正定老人们回忆,开元寺塔曾经三面环水,碧波青莲,蓝天白云,须弥塔倒影相映,颇具禅意。
此外,在2005年,文物工作者在修缮古塔时,在塔顶的宝珠内发现了4000余件文物,主要为铜器、银器、漆器、玉器、蚌器、珐琅器、金器及经书等,为清朝初期重修开元寺须弥塔时人们捐献之物。其中,元代青玉螭纹带扣、明代银鎏金花丝饰件、清代银九级密檐式方形塔等3件文物属于国家二级文物,此外,如战国时期玛瑙环、明代水晶印章及章料、玛瑙戒指、清代试金石等109件属于国家三级文物。我国的佛塔多建有地宫,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地宫里出土文物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在佛塔顶部发现文物却不多见。
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唐代钟楼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张继短短的一首七言诗《枫桥夜泊》,千百年来,让寒山寺的钟声成为了历代文人的一个情结。可大家不知道,在古代,曾有“南有姑苏寒山,北有真定开元”的传说,这传说的另一主角,就是悬挂于国内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里的铜钟。
先说这座雄伟的钟楼吧,这座古建始建于晚唐时期,明清重修,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总面积约170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约14米。其上层经清代重修,为晚清风格。钟楼柱有侧角和升起,柱头卷刹,柱间只用阑额,不用普柏枋,柱下施莲瓣柱础。斗拱硕大,仅用于柱头之上,为五铺作双偷心造,内转四铺作单抄,丁栿等均采用月梁造。钟楼柱网布置及下檐斗拱仍为唐代物,上檐斗拱及大木、瓦顶为1989年依唐代风格复原修缮。
对于这座钟楼,梁思成曾称其为自己正定之行的一个“意外的收获”。他称赞钟楼结构“补间铺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风格与我已见到诸建筑迥然不同,古朴简壮无过于是。”因此他断定“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直至1966年,他还牵挂此钟楼,并专门致电正定县文保部门,让把开元寺钟楼的唐代板门拆下并保护起来,就这样,这件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至今。此外,在1935年,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亦来到正定,他激赞开元寺鼓楼曰:“惟东侧钟楼,乃珍贵罕见之宝物,其斗拱结构极类易县开元寺观音殿,而比例雄浑则远过之。”后来他又表示,“开元寺的钟楼,实在是不可睹的国宝建筑。因为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正定隆兴寺的藏殿,绚然是外观结构,不愧为国内古建筑中有数杰作……不过此二例,都赶不上开元寺钟楼的比例,尽能发挥雄健之美,表示一种刚健有力的建筑风格” 。
钟楼说完,再说铜钟,钟楼内所悬挂的铜钟,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重约11吨,亦为唐时旧物。其造型古朴,钟声浑厚悠远,据说“声闻百里”,正因如此,正定方有了“南有姑苏寒山,北有真定开元”的传说。更让人称奇的是,这座古钟高悬在钟楼的屋顶,屋顶却是榫卯结构,靠大钟的重量压着屋顶不散架,钟楼的钟与楼一体,重心在钟上,据传“钟落则楼毁”。偌大一口铜钟,悬挂在一座不起眼的钟楼上,千年不坠,可谓神奇。为了解开大钟千年不坠之谜,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教授,曾在1952年偕两名外国数学家专程来正定查看钟楼,历时八天多也没计算出楼的受力结构和钟的挂法之间的关系。华罗庚先生十分感慨:“这个钟再重一点也不行,再轻一点也不行,这个楼的木质结构、长短粗细、辐射方向再差一点也不行。这样建起来,这样挂上去,恰巧钟的重量就一点也没有了,但它结实得好像打上一个非常奇妙的钉子。”
时间又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古楼悬钟,依旧成谜。
一千多年的沧桑,让开元古寺历经战火,万幸,须弥古塔和唐时钟楼仍得以保留。历史,总是这样,湮灭着、留存着,让我们感慨着、庆幸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