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洁
10月18日南方都市报43岁副总编辑王均因病去世,噩耗传来令人扼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以来,13位媒体人或被癌症夺命,或因抑郁自杀。媒体人的非正常死亡以密集性的态势,让这个行业里无数人觉得心神不宁,也引发社会不小的关注。如此之多的病例,让我们不得不展开对于媒体人健康状况的思考。
沉痛悼念
2014年10月18日上午,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钧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享年43岁。
2014年10月15日下午,新文化报著名摄影记者李洪亮因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和心衰,在长春病逝,享年36岁。
2014年9月1日,春城晚报副总编辑费嘉不幸罹患癌症逝世,享年56岁。
……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以来,13位媒体人因病或其他原因离世,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李春雷,广州日报社社长汤应武,湖南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宋斌……让我们向这些逝去的媒体人表示哀悼。
致媒体人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传统媒体正在加速崩盘。在这场变革中,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新旧媒体融合的转型阵痛时期,媒体人承受的工作和精神压力都远超以往。
转型是这一代新闻人的使命,转型固然重要,但爱家人、爱自己、爱人生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只有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才能积蓄走向未来的力量。
现状
中国媒体人超过9成健康状况不佳
10月15日,在由中国产业报协会主办的“中国媒体人健康倡议行动暨如新健康中国行全国启动仪式”上,“2014年中国媒体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公布:中国媒体人中超过9成健康状况不佳,其中,运动少休闲少、三餐不规律、工作压力大成为影响媒体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96.2%的人有各种身体不适现象,而89%的人则存在各种心理不适情况。调查发现,五成以上媒体人有颈椎、腰椎或后背疼痛的不适体征,其次是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没精神、肠胃不适、抵抗力差等症状。五成以上媒体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三成以上媒体人有强迫、焦虑,曾有情绪失控表现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三高指标”主要集中在30-49岁的媒体人群中,并呈年轻化趋势。在长期焦虑症状方面,随着从业年限的增加,焦虑的人群占比也随之升高。
石家庄市某体检中心近10年来一直承担着为一家新闻单位员工进行健康体检的工作。据该健康体检中心总检医生介绍,参加体检的媒体从业者中九成以上罹患各种轻重不同病痛,以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颈椎腰椎疾病和不同程度的失眠为主。2014年,某新闻单位25岁-50岁中受检人员的体检结果显示,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症状的占76.8%,颈椎和腰椎有退行性病变的占65.4%,有睡眠障碍的占75.6%,有转氨酶偏高、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占42.8%。总检医生介绍:“这一状况除了与超长时间工作、睡眠严重不足、体育锻炼过少、膳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有关外,身心压力过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分析
媒体人正在严重透支着自己健康
白天马不停蹄地采访,晚上赶稿子到凌晨,第二天头昏乏力还要接手新的采访任务……这样脑力加体力的生活要是没有亲身经历,普通人很难体会其中的滋味。而对于在媒体工作的记者、编辑和主持人们来说,这就是他们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媒体人很难在双休日正常休假。为保证报纸的正常出版和广播电视的正常播出,即使是“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也有相当一部分媒体人仍工作在第一线。记者粗略统计,一般媒体人的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长达10小时或超过10小时;每天使用电脑时间超过6个小时,有的甚至更长。记者编辑多数不能准时睡觉起床;一些编辑因为工作岗位的设置需要常年上夜班、媒体人一日三餐经常不能准时、经常加班的比例极高……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和超负荷工作,多数媒体人在吃身体的“老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没有足够重视,缺乏锻炼身体、加强保健的意识和时间。
因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无名疼痛、不同程度失眠、抑郁等各种心理疾病等正在困扰不少媒体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学义教授分析,职业特点使媒体人较其它行业的人更易产生焦虑情绪。“因为新闻工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到了规定时间就必须交稿或出版面,而且所在媒体都有严格的工分考核制度,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记者时刻都要紧张地思虑选题、采访、写稿以及怎么出新。因此,焦虑情绪日夜陪伴在媒体人生活中。”
另一方面,一些采访突发性事件的记者,要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的惨烈场景,情感受到巨大冲击,身心经常处于各种应激反应。而新闻职业的特点又要求他们必须客观冷静地采写报道。情感和表达的矛盾必然会带来心理冲突,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若处理不当,会让人长期处于一种紧张、骚动不安之中,使其感到精疲力竭。“新闻职业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职业,但是繁忙的量化工作任务,使媒体人无暇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积累,更易陷入职业倦怠,内心充满焦虑,引发惶恐心理,怀疑自己无法胜任,强迫自己无指向地读报、看杂志、上网、看书。”王学义如是说。
建议
建立适合自身的健康管理计划
“媒体人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适合自身的健康管理计划。”为了帮助众多媒体人尽快摆脱亚健康状态,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亚健康中心主任张庆富教授希望媒体人能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安排饮食、生活和运动。他建议广大媒体人日常生活要有规律性,避免经常熬夜,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提升睡眠的质量。定期进行体检。“媒体人在空闲时间一定要经常做一些如慢跑、散步、游泳之类的运动,并长期坚持。”
合理饮食,调养胃肠
“做记者的十胃九病”,媒体人的脑力劳动过重和食无定时工作特质是诱发胃肠病的重要因素。人体在进行脑力劳动时,大脑需要大量血液流动,必然大大减少胃肠的供血量。更重要的是,人体在精神紧张和频繁思考的情况下,会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刺激分泌大量的消化液、胃酸和肾上腺素,导致各种胃肠问题。而由于长期熬夜和睡眠不足,许多媒体人没有规律的三餐饮食,多数人形成的是不吃早饭,应付午饭,大吃晚饭的不良习惯,正因为此,许多媒体人患有慢性胃炎、胆囊炎和胰腺炎等疾病。很多媒体人喜欢通过喝咖啡提神或通过抽烟找灵感、减轻压力等,而吸烟对全身各系统的伤害不容小觑,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危险因素。“媒体人属于脑力劳动者,平日里运动少,饭量小,食物越来越精,对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的摄取常难以满足需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消化二科主任韩占波建议这一人群,每日摄取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每日吃上一些水果,如苹果、葡萄等等,帮助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全面巩固健康基础。“媒体人对抗肠胃病的主要方法是注意身体调养,平时多吃一些养胃的东西,如热粥、糊类食品、麦片、热牛奶等,尽量少吃刺激性强的咖喱、辣椒和酒等。如果确实因工作需要而无法按时就餐,就要注意先用东西应急垫底。戒烟戒酒或起码少抽烟少喝酒,减少喝咖啡次数或浓度。如果心理有依赖和需要可选用替代品如绿茶。
坚持运动,远离疼病
记者要赶稿、查资料,编辑要编辑稿件,难免长时间对着电脑,如果坐姿不正确或不注意劳逸结合,脊椎、肩关节长期受压迫,附近的肌肉处于高张力牵伸状态,出现反应性炎症,久而久之造成积累性损伤,就会出现脖子僵硬、腰背酸痛等症状。
张庆富教授提醒,长时间固定姿势工作者,尤其是媒体人要注意不能久坐或长时间低头,要保持良好的姿势。应定时活动颈部,做做抬头运动,增强肌肉锻炼,强化颈部肌肉和韧带。如打篮球时多练习投篮,游泳时多游仰泳,打羽毛球时多打高球。另外,注意保持正确站姿、坐姿、卧姿,睡硬板床,调整睡姿和枕头也很关键,枕头不能垫得太高,可以在颈后部加垫一个高度适宜的小枕以托起颈椎,以保持颈椎的生理性前屈。
舒缓压力,管理情绪
如今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给其中的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每天都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规律的生活给精神、身体和心理都带来变化。很多媒体人会感到自己焦虑,易烦躁紧张,经常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和睡眠障碍。这种心理疲劳不属于器质性精神疾病,但逐渐积累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使人身心俱疲,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媒体人自身要有自我调适的意识,保持积极、乐观、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王学义教授建议媒体人在没工作任务的时候,尽量保持生活规律,减少不必要的熬夜。学习自己减压,懂得倾诉,保持和朋友的联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当遭受心理障碍、发生情绪危机时,可以通过休息、运动、购物等方式来转移心情,进行自我疏导和排遣,也可以通过倾诉和交流的方式来排解情绪,或者直接求助于心理医生和心理医疗机构。“媒体人还需要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采编稿件,并能够在长期的奔波劳作中找到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对于工作不要苛求完美,尽力做好就行了;分内的工作尽量在工作时间里完成,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到生活当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