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
文/三文
进入2015年,中国经济奇迹已经维持超过30年,改革开放也已经接近40年。以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去年GDP总量已经超过美国,那么中国下一步何去何从,下一站中国是日本的“失去十年”还是人均GDP超越美国?在对中国经济众声喧哗之中,刘海影的新书《中国巨债》令人耳目一新。青年经济学家张明认为该书是“一本富有诚意的著作,也是一本颇具野心的著作”,这一评价可谓公允。
此时此刻的中国,如果看做一家体量庞大的公司,那么厘清未来发展战略之前,认识中国道路的过去与现在更为重要。在刘海影体系之中,核心在于债务,他强调债务膨胀与产能过剩互为镜像,书名叫《中国巨债》,可能不落叫好人士的喜欢,但常识并不以人们的偏好为转移。
债务为什么重要?人性决定了人们往往更注重当期享受,所以一方面享受债务累积的杠杆狂欢,另一方面却又讳言债务累积。也正因此,各类文件或者口号往往表态支持实体经济,打击虚拟经济,似乎二者之间存在防火墙,但在现代社会,一切都是商业,而一切商业本质上与金融业难脱关系。事实上,在刘海影看来,债务只是过剩产能在金融层面的现实,实体问题与金融问题才是中国经济的一体两面。
《中国巨债》这一逻辑体系,也可解释宏观微观感受脱节的状况。宏观强大靓丽的数据之下,微观个体的感受却有所不同,幸福指数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提升。原因何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看似迅猛,其中却存在以投资拉动的成分。刘海影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这一模式问题在于中短期可以使得经济起飞,但是长期来看可能因为大量投资被浪费,加上体制的软约束,造成大量过剩产能,使得僵尸企业横行,最终的结果则是债务不断累积。如果不加以修改,结局的结局必然存在一个临界点,如今我们在逼近这一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莱因哈特与罗格夫合著经典《这次不一样》中所强调,在八百年的金融危机历史中,学术研究往往集中外部债务危机,而对于国内债务关注不多。事实上国内债务的危害并不小于国际债务,其表现形式也更为隐秘。中国经济奇迹年增长不低于8%的名声,曾经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刻遭遇挑战,但随后出台的四万亿的大手笔刺激政策,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反弹,继续保持8%的增长。其结果固然令世界侧目膜拜,但是隐性后果在于中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要消化因为大手笔投资而导致的过剩产能。如果过剩产能继续积累,那么债务危机可能为期不远,这也就是新一届政府执政之后强调去杠杆的原因所在。
“债”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如此重要,但却一直神秘隐居在货币经济的潜流之中,这就需要有心人以历史、逻辑、数据三点来勾勒其形貌。换而言之,这是一本当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与未来的书,也就是将中国经济奇迹放在大历史框架之中审视。除了对于现实经济的思考,其中有一些很新鲜的经济史结论也值得重视,比如还原古代经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事实,同时肯定南宋成就。“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宋文明的辉煌,实际上,那是中国唯一一次如此接近现代政治经济原则,并将自己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力建在这样的原则之上。丧失了这次机会之后,随后的数百年我们只能目睹中国坠入越来越深的深渊,其死水微澜恰与欧洲的突飙猛进形成鲜明对照。”
经济学的核心是成本,而从人类学角度而言,债务可能先于货币出现,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债:第一个5000年》中,对于债务起源已经有了精彩论述,他认为人类在5000年前已经使用复杂的信用体系而不仅是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易。《中国巨债》也谈了很多货币方面内容,刘海影借助人类学研究,认为人类最早的债务类似一种支付承诺。
关于书名“巨债”,刘海影表示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伟大的奇迹的同时,也欠下不少“巨债”:“巨债不仅体现在环境、社会、文化、精神、政治各个方面,而更加可视化的体现是中国非政府债务的急剧飙升。如此巨大的债务为中国历史任何朝代、任何时期都没有经历过的,它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也没有先例可以参照。”
到了结局,谁将为此清偿呢?所谓“债”,在中国古代与“责”是通假字,中国巨债,谁最终来承担责任呢?笔者希望不是中国普通民众,因为在过去的增长中,他们或得收益,但是也已经付出成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