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扶贫变“济富”的警示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评论员 集月音

近日,国家审计署曝光,广西马山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是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与此同时,该县2014年度有2272名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的人口,反被认定为脱贫。对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回应时指出,马山县政府已于9月初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核实,其中超过贫困标准的三千多人已全部暂停享受扶贫政策。

报道一出,舆论哗然,公众错愕,评论员们愤怒。扶贫成了一笔乱账,“救命钱”接济的竟然是“富人”,种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扭曲了政策的善意,侵犯了最困难群体的正当权益,也伤害了民众的情感。

面对如此荒唐的乱象,以往冷静的评论员们也不免言辞激烈起来。评论员刘雪松的结论直截了当,“扶贫里面有腐败”。在发表于《钱江晚报》的文章《马山扶贫乱账,岂止作风问题》中,他层层剖析,“一个贫困县,有房有车有生意的人能够领到低保,职能部门弄错一两个、一二十个很正常,甚至弄错一两百个也可以有。马山县一弄就错了3000多个”,纳税人的钱养富人,这是比打了水漂更令人不能饶恕的罪过;而将扶贫对象虚报脱贫,“直接从‘叫花子口袋里抢钱’,是置真正等着救命钱的贫困民众生死不顾的一种涉嫌犯罪”。在刘雪松看来,当地对问题仅仅回应为“作风不实、不精不准、大而化之”的缺陷,是一种搪塞。

《北京青年报》的评论员樊大彧同样认为,马山扶贫事件的严重性已经超出普通截流冒领的性质。他在《扶贫为何变成救济“富人”?》一文中写道,马山扶贫造假,“从表面上看是地方官员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但其规模之大,已足以令事件性质发生改变,这起事件目前暴露出的不多的事实,已可令人管窥当地政治生态的恶劣程度”。他认为事件的警示意义不可小觑,因为一些基层政府部门伺机滥权,胡乱作为的危害极大。对马山扶贫造假,他建议应该高度重视,彻底调查,因为,“这样既可为以后的简政放权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为治理地方政治生态找到反面样本”。

建议启动调查追责程序的还有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评论———《庸官不去 贫困难扶》。作者李达仁认为马山扶贫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工作瑕疵和纰漏的程度,“无论是截留扶贫款项移作他用,还是在扶贫对象认定上弄虚作假,抑或是应付搪塞扶贫任务,都存在着明显的主观故意,不仅违规违纪,有些行为甚至违法”。所以,“纪检机关和司法等部门联手介入调查,尽快追责和惩处”是必须施行的当务之急。

马山县政府面对舆论的沸腾,虽然至今还没有对“富人”享救济的具体原因给出说明,但是自称“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县纪检监察部门已成立调查核实组,同步介入,严格问责问效”。同时,广西自治区政府也表示已经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核查。最终,扶贫造假,能否如舆论所期,还原真相,严厉问责,警示后人,一切后续,还有待继续追问。

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最艰难的攻坚阶段,最新的目标是,现有的七千万贫困人口在六年里实现全面脱贫。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成为“硬指标”,扶贫开发成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

同时,扶贫资金的投入也在不断加码,近年来,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以平均每年超过100亿元的速度在增加。到2013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投入为406亿元,仅专项扶贫经费,每个贫困县平均都可以获得数以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补贴。此外还有其他扶贫资金和项目补贴。但是随着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相伴而生的还有扶贫领域违规违纪行为的出现。

中新网的评论《广西马山扶贫造假问题出在哪?》总结,扶贫资金在一些地方成了“不吃白不吃”的“唐僧肉”,“近些年,扶贫领域的造假层出不穷,扶贫资金被侵占、挪用也是时有发生,涉扶贫开发领域的职务犯罪呈高发态势”。作者秋池举了个典型的例子,“山东济宁一个小小的县级扶贫科长,都能受贿百万元被判刑”。扶贫政策在实践中的扭曲,扶贫资金在地方上的粗放管理,使扶贫工作在部分地区偏离了方向。

怎样将精准扶贫“精准落实”,以避免“7000多万人脱贫”这一宏大目标打折扣?如扶贫办所言,国家对加强扶贫资金管理高度重视,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等部门在2014年已经拿出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出来。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在末梢还有差距,还存在问题。

对此,《新京报》的社论《警惕“精准扶不贫”反噬扶贫成果》分析,在政策落实的层级链条中,再严密的制度设计,再“动态”的管理,都可能遭遇“最后一公里”的末梢执行问题,“因为‘上’与‘下’的信息不完全对称”。文章指出,眼下很多贫困地区民众信息获知渠道较少,而建档立卡也更多的是应对扶贫层面上级监督。所以,这篇社论建议,消除“精准扶不贫”,要“着力保障处在‘政策传递链末端’的民众的扶贫信息知情权,将扶贫信息面向基层更大程度地敞开,”公开透明各种扶贫信息,同时吸纳基层监督力量,使贫困地区的民众成为监督反馈的重要一环。

如有论者所言,扶贫脱贫的根本意义,从来不是为了向谁证明和标榜什么,而是为了民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马山的扶贫造假,警醒的不只是广西,在接下来的扶贫攻坚战中,保障救命钱精准地用到实处,追问每一分钱的去向,是不该缺失的环节。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