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天猫一天销售912.17亿元,京东下单量超过3200万单,苏宁易购订单量达358%的高增长……犹如海啸般的“双11”网购潮在渐渐退去,但从中释放出的消费变迁和产业升级等新动向却正在深度演绎。连日来,记者跟踪采访最新数据分析,透视购物潮背后释放的经济信号。
新符号———
“双11”彰显中国市场魅力
“‘双11’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节日。”——— 西班牙《国家报》如此定位中国造就的这个日子。
该报还精心算了一笔账:仅阿里巴巴平台交易的912.17亿元,相当于牙买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当于西班牙一年的国家投资总额。“双11”显露了惊人的消费潜力———
天猫零点购物节开场后,仅过18秒,交易额突破1亿元;12分钟突破100亿元……7小时45分,交易额突破417亿元,这超过了去年美国感恩节购物季线上交易总额。“‘双11’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及其网购额的增长势头,可能在近期大幅影响全世界消费品的供应。”美国石英财经网站发出如此提示。“双11”打响了中国的消费强音符号———
随着年年交易额的攀升,“双11”如今已成为全球经济和传媒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变成观察和形容中国消费的一个指标。
纽交所总裁托马斯·法利为“双11”敲钟,显示中国网购与世界经济的深度勾连。他表示,全球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这个“节日”之中。
为赶上中国“双11”的消费热潮,电商巨头亚马逊将美国一贯的折扣促销“黑色星期五”提前开启。“双11”也印证中国消费的供给端得到全新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致力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经济学家们指出,如今提高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双11”购物海啸的背后,释放出了中国消费软、硬环境得到“跳跃式”升级的清晰信号。
新蓝海———
“动动手指”发动的消费主引擎
11月11日1:48,一辆满载物品的货车抵达重庆奉节县竹坪村,村民牟军兵如愿收到了他买的55英寸大彩电,这也是“双11”全国“村淘”到货第一单。
农村市场,被视为挖掘中国消费潜力的“新蓝海”,如今在电商的启动下已渐显威力。以前到城里购物不方便,如今“动动手指”货物就可送到家。
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较大背景下,消费已被各方看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也多次就加快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作出部署,这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拉动消费的重大契机。“双11”的火爆透出诸多消费增量扩容的新信号,为中国经济注入新信心。业界人士表示:希望“双11”能成为激发、唤醒、引领中国内需的一个小小的发动机。
不仅农村市场得到启动,城里人消费也在升级换代。从过去的日用品到现在的智能产品,甚至对汽车等大件产品的需求变化,成为如今居民消费升级的真实写照。
通过历年“双11”关键词,可以勾勒出一张消费升级路线图:2011年“穿”为主;2012年“吃”跃居而上;“玩、旅游和酒店消费”则从2013年开始成趋势;2014年至今,服务消费更为凸显。
新变革———
产业转型凸露升级曙光
电脑前或手机上的手指一动,背后是巨大生产链条的高速运转;而“双11”数以亿计产品订单的沉浮枯荣,也折射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中国“智造”产品近年来销售迅速崛起———在“双11”销售的313万台手机中,从销售额来看华为和小米两款国产手机占据了前两位。从曾经唱主角的苹果、三星等“洋品牌”,到国产品牌占市场主导,这正是中国产品不断创新突破使然。
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不仅在国内销量攀升,在国外也成为“抢手货”。据统计,“双11”一个小时之内,有220个国家和地区买家涌入下单,3C(信息家电)产品位居热销产品榜首。在美国太平洋时间11日零点34分,“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首单已全部点亮。
“跨境电商让中国产品省去大量中间环节,直接面向国外消费者,为‘中国制造’打出中国品牌提供了更便捷的路径,也丰富了经济转型的途径。”高红冰说。
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产品销售的火热,也印证中国服务业供给能力大大提升。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近日预测,今后文化、体育和旅游等行业将有大发展,这也显示出中国经济存在众多新亮点和投资机会。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电影票房正以一天一亿元的速度在快速增长,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超过北美;而体育产业也在急速崛起,业界预测2025年时规模将由目前约1万亿元一举超越5万亿元。
不过,在看到中国部分产业明显转型升级的同时,透过“双11”仍须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老百姓们在期间“买遍全球”,从先前抢购“日本马桶盖”到“双11海淘”火热的背后,这显示出国内相关产业水平仍有待提高,海量需求必须要有足够的产业实力予以支撑。
“‘中国制造’只有不断呼唤‘工匠精神’,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品牌营销,才能将更多消费留在国内。”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丽芬说。
令人可喜的是,在天量网购的背后,中国产业结构在“互联网+”的环境倒逼下,产供销整个链条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这将有助于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新华社)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