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晓妮 报道
本报烟台讯 11月26日,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为挪威公司建造的“维京龙”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烟台完工命名。这是我国建造的首座适合北极海域作业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拥有80%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交钥匙”总包建造。
“10年前,我们开始建造第一代半潜式钻井平台。10年后,我们开始定义新一代的钻井平台。”虽然全球海工装备制造行业面临整体寒冬,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于亚却依然拥有乐观的预期。
于亚认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路径有其特殊性。“有些产业是先自给,满足国内需求,再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其起步于国际市场,目前我们所有的深水项目全部是国外项目。”于亚说。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战略路径也表明了,这样一个行业需要放在全球领域内进行审视。“行业遭遇的困难是全球性的,这势必需要行业进行调整,而行业的调整会提出新的要求,关键要看我们在这样的‘冬天’里做了些什么。”于亚说。
此次建造的这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实现11项重大技术突破和114项优化改进,其基础设计仅用6个月,创造了中集来福士半潜项目用时最短记录。与之前交付的同类平台相比,“维京龙”调试工时缩短了30%,试航仅用14天。此外,“维京龙”还进行了多舱同时失效试验,最大程度挑战了平台系统的冗余性和可靠性,在业内属于首例。
“中集来福士参与了基础设计与详细设计并负责总包,这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我们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改变‘被配套’的命运。”于亚介绍,从2010年到2015年6月,全球共交付了31座半潜钻井平台,中国有9座,其中,中集来福士7座。“每一座的交付,我们都力争实现关键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大装备的创新也成为一项国家命题。对此,于亚感触颇深。10月,于亚前往清华美院,想在游艇色彩上寻求帮助,经过一番探讨,他才得知,这是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着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重大装备的创新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创新,也能为很多创新找到支撑点。”于亚说。
中国的深水开发起步晚,但并不能阻碍其后来者居上。“我们正在承担《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船)创新专项》这一国家课题的研究。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第七代进行定义,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于亚说,“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正在实现一个从跟踪到超越的过程,随着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化程度的提高,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可以顺应主流客户需求,抢占行业制高点。”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