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50万人的大迁移。它不是春运,但其过程之艰难、波及范围之广、对中国经济未来影响之深远,无人敢低估。
3年时间、1到1.5亿吨等待彻底去掉的钢铁产能、50万职工身份的转变,是这场供给侧改革的序曲。
以1月26日下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为起点,在1998年之后,中国力度最大、用意最深的一场去产能行动正式登场。
行业缩影:杭钢正式停炉熄火
2015年12月22日7时30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承载了许多人青春记忆的杭州半山钢铁基地,钢花熄灭了,生产线上用完了最后一批坯料,流水线结束最后一道工序,机器设备也永久地停在了这一刻。工人们开始拆卸设备,进入整理工作程序。“杭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杭钢鸟瞰图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工人们在拆除设备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有着59年历史的杭钢,曾经风光无限,据了解,半山钢铁基地具备400万吨优特钢的年生产能力,不锈钢、耐热钢、高铬铸铁和球墨铸铁等产品年生产能力约3000吨。老职工何海春说,“杭钢那个时候特别俏,很难进。公司每年会去省内各地区招考,1991年我报名考试,常山县1300多人报名,最后只招了100个。而如今的‘杭钢’已风光不再。”
每件员工服都有自己的编号,如今这也成为美好的记忆。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有着33年工龄的孙月敏,杭钢是他这辈子唯一工作过的地方。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小轧股份有限公司连轧车间的乙班值班长厉天龙说,26年来,他从一名小小的职员到现在,从单身汉变为人父,他习惯了每天上下班路上的风景,习惯了炙热的工作环境,更习惯了同事之间无话不谈的情谊。只有每天听到机器在动的声音,他才感到踏实。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小连轧生产线车间的办公室玻璃上写着大大的“关”字。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钢铁去产能规划或节后发布
事实上,杭钢只是行业的一个缩影,钢铁行业去产能周期在2015年就已经登场,供给侧改革的序幕也将在2016年正式拉开。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目前已获得国务院批复,或将在春节后正式下发。与此同时,与这份文件相关的8份具体配套政策文件,也即将由相关负责部门起草完毕,这些配套政策分别涉及财政、银监、环保、安监、土地等内容。
据了解,《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将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大部分工作目标将在2016~2018的三年时间里解决掉。这意味着,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将会在未来三年内完成。
1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央行等八个部委要求称,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情况要摸清、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责任要落实、措施要有力”。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去产能的过程将不同以往。1998年曾经出现的下岗、再就业等历史记忆将不可避免地回到现实。景象如此相似,只是当年的“入世红利”、“房地产和投资红利”如今都已不再。这一次,钢铁行业的转型、中国经济的换挡只能依靠自身提供源动力。
具体而言,1亿到1.5亿吨的钢铁去产能目标,将通过强制淘汰和引导淘汰两种方式解决。对于前者,将通过《环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能源利用、技术方式等行业文件来限定。也就是说,那些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要求的钢铁企业将全部被强制关停淘汰出局;而政策引导淘汰的,主要是已经主动退出市场,或者不符合地方发展规划,需要搬迁改造,以及主动进行兼并重组类的企业。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国家会向地方分配相应指标,各地也会制定各自的去产能目标。对落后产能进行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从政府角度来讲,可以减少不合理的财政补贴,相应的处理好银行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有利于鼓励钢企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控制好银行风险。
一位参与《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起草讨论的人士说,钢铁去产能,不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但在参与起草了供给侧改革相关文件的经济学家看来,国有企业才应该是去产能的核心,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因为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是没有条件去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政、金融资本的。有市场人士指出,实际上根据破产法,破产分破产清算和重整两类,这意味着一些企业有可能通过重整而获得新的生命。
50万人大迁移如何托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目前中国钢厂人均产钢300吨,按照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的目标,此轮钢铁去产能意味着,将有50万左右的钢铁职工面对调整或重新选择。
对于需要给《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做具体配套改革政策部门而言,还有诸多棘手的问题在前面。比如,财政究竟该如何为淘汰的1亿~1.5亿吨波及到近50万钢铁职工托底?以及被关停钢厂长期形成的呆坏账,该如何核销和解决?
迟京东表示,职工安置全部由财政托底,这个政策基本是明确的。问题是涉及人员和范围太广,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和不同企业的特点以及历史问题又不一样,所以问题会非常复杂。50万人,不可能全部买断,那样财政肯定兜不起;也不可能全部内退。还有呆坏账的处理问题,不可能全部核销掉,又不可能按照1998年的债转股那样再来一遍。现在,各个都正在核算可能需要的财政资金。
为了托底职工安置,1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称为支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1月1日起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并明确了征收方式及各地区征收标准。该项资金在下发时,还将配套一部分地方资金,未来将主要用于解决钢铁和煤炭行业大量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
业内人士测算,如果按照财政部的文件,每年征收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超400亿。迟京东说,这一轮去产能,财政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估计还会存在不小缺口。这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手段来消化;期望能够在土地使用方面给出更优惠的条件,或者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资产经营,从而把资产盘活。
还有呆坏账的问题。迄今为止,外界尚无法估计依附在1-1.5亿吨钢铁产能上的负债规模,以及其背后可能蕴藏的局部风险。业内人士说,如果按照,10亿吨钢铁产能负债3万亿,粗略测算1亿~1.5亿吨产能的负债规模至少应该3000亿-4500亿元。
参与《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起草讨论的人士说,央行和银监会将会起草一份关于处理呆坏账的文件,但可以肯定,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做呆坏账核销。这样以后就企业没法搞了。呆坏账核销政策,重点还是会考虑国有企业,因为他们历史上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国企毕竟有国企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属性。
中国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中国钢铁行业停产产能达6725万吨,其中整厂或某个生产基地全部停产的为5325万吨,部分停产为1400万吨。全停的企业有30多家,涉及到的企业类型大多是民营钢厂,中型或小型的民营钢铁企业,其中基本上绝大部分都是小型民营钢铁企业。
为什么需要进行这场去产能手术?
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表示,中国绝大部分钢厂都拥有一个沉重的职工队伍,河北钢铁集团有职工14万人;武钢、鞍钢员工均超过20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单靠钢铁主业,很多钢厂根本养不起那么多职工。但是绝大部分负债率极高的钢厂又不得不季度贷款融资,在明明越生产越亏损的情况下,钢厂的贷款其实是为了养活职工。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8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负债长期维持在3万亿以上。但这还只是显性负债,除了大规模银行贷款,不少地方的钢铁企业还需要地方财政不断的输血。
中国联合钢铁网提供的样本数据显示,从2015年7月初到2015年12月底,仅包钢股份、凌钢股份、重庆钢铁、抚顺特钢等8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获得各类政府补贴、补助及贴息总计29.2亿。其中包钢股份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先后8次获得财政补贴,总计18亿;而早已陷入亏损泥潭的凌钢股份在2015年12月25日一次性获得政府补贴7.92亿。
或许从2016年开始,这种现象将会明显减少。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文章中,“权威人士”说,“僵尸企业”本来已“死”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上市钢企接连预亏 去产能艰难上路
行业寒潮来袭,钢铁企业去年的业绩大幅下滑和亏损尤为明显。惨淡经营之下,即将交出的2015年度成绩单也不容乐观。武钢股份预计亏损约68亿元;华菱钢铁预计亏损27亿元至30亿元;包钢股份:预计亏损32亿至38亿元;马钢股份预计亏损约48.24亿元;酒钢宏兴预计亏损约69.6亿元;太钢不锈预计亏损35.35亿–37.55亿元。首钢、上海钢联等也预计亏损。
图表来源:凤凰财经 红色字体三家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中钢协产业研究小组近期统计分析,去年前三季度的普钢行业销售净利率为-2.6%,较2014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创近8年以来同期最低值,比最高年份2008年下降了8.39个百分点。
经营压力之下,部分企业忍痛去产能。以八一钢铁为例,去年新疆地区螺纹钢价跌幅扩大至22.78%,公司被迫关停产能。长江证券钢铁分析师王鹤涛说,公司2015年业绩亏损程度进一步扩大主要源于疆内钢材供需矛盾不断剧烈带来公司产品销售量价齐跌。
市场力量和国家政策正双向逐步倒逼钢铁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去年3月,攀成钢冶炼区高炉、转炉及棒线材生产机组正式关停,攀成钢转型升级职工分流安置方案也经公司投票通过。之后,太钢集团临钢、包钢、鄂钢、首钢长钢公司、无锡锡兴特钢等都有关停退出。在最为艰难的去年第四季度,停产现象集中爆发,产能500万吨的唐山松汀钢铁被迫全面停产,另有几家规模较小的钢厂也相继停产。
“行业要想扭亏为盈,首先还得去产能。”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就目前来看,企业出于对业绩表现、员工信心等多方面考虑,不会下调2016年的产量目标,但是市场力量逼迫企业减产甚至关停的过程已经在进行中。”他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的产能退出过程必将是漫长的,其中将面临诸多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但在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下,去产能效应将逐步体现。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