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网播京津冀 > 正文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

来源: 环渤海财经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

————源于乐亭县的调查与数据

文/中国人民银行乐亭县支行 史长文 张贵友 谭宝姝

环渤海财经网讯 近年来,乐亭县域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际经济危机致使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依然逆势而上,各项经济指标取得了突出成绩。最近,乐亭县被国务院列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成效较明显的全国20个县(市、区)之一,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彰。毫无疑问,乐亭县域经济的突出表现,离不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调结构、保增长和发现、扶持和推进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开拓信贷领域和业务范围,在继续对传统农业、农村和农户支持的同时,信贷触角已经向新型农民经济组织、新型工业园区和新型产业延伸。因而,银行业金融机构能不能赶上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潮,信贷供应是不是及时、精准到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县域银行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乐亭县域调查和数据为依据,分析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探究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现状

贷款是县域金融支农的主要手段。伴随县域经济发展和资金需求的大幅增加,县辖银行贷款规模也与日俱增。截至2015年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县域各项贷款151亿元,较2011年增加57亿元,增长61.1%。图1是2011-2015年乐亭县各项贷款余额,从融资规模上反映了金融机构对乐亭县域经济的服务情况。

县域项目贷款是县域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随着乐亭县精准对接京津冀一体化京津产业转移和京津一些装备制造、新型化工、建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专业园区相继落户乐亭,县域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闻风而动,主动接洽项目。截至2015年末,全辖银行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项目贷款61.5亿元,其中涉农中长期项目贷款43.7亿元,占县辖各项贷款的比重分别是40.7%和28.9%。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机构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中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缺憾、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金融机构吸收当地存款未能主要用于当地经济

表1列示了2011-2015年乐亭县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2697395万元,较2011年增加1201223万元,增长80.2%;各项贷款余额1513157万元,较2011年增加574380万元,增长61.1%,各项贷款增幅落后于各项存款增幅19.1个百分点。数据说明,虽然融资规模上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巨大贡献,但相对于吸收当地存款的增长幅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却未能充分的发挥力量。 

表1  2011-2015年乐亭县辖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单位:万元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各项存款 1496172 1724396 1941402 2237883 2697395
各项贷款 938777 1059801 1123291 1337796 1513157

2、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增幅远远落后于全县相关指标增幅

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末乐亭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5%;而同期县域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比增幅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图3是2011-2015年乐亭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比增幅的对比情况。

由此看出,虽然存贷款绝对额大幅增长,但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体量的发展以及较之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就金融机构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考量,我们依然会发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效率和力度仍然明显不足。

3、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走低

县域经济的核心和支柱是三农经济,而涉农贷款占比变化情况往往成为县辖银行金融机构支农现状的“晴雨表”。数据显示,乐亭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近年来呈现持续下滑的走势。截至2015年末,全县银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63.6%,2011年为65.9%,较2011年下降2.3个百分点;同期中小企业贷款占比26.5%,较2011年下降2个百分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走低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金融机构支农的薄弱环节。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吸收的存款上存转移,削弱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县辖各金融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上存转移情况。上存资金游离于当地经济领域,限制了县辖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的信贷能力,特别是上存转移资金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但无助于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客观上充当了削弱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角色。调查显示,目前乐亭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上存转移资金最为突出的机构是县邮政储蓄银行,截至2015年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255918万元,贷款32383万元,存贷比仅为12.7%,当地吸收存款的80%以上资金上存转移了。见附表2。

 表2   乐亭县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上存资金一览表             单位:万元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县工商银行 58369 76962 137117
县农业银行 219670 216085 218027
县中国银行 186485 188754 258201
县邮储银行 206401 216078 207487
合计 670925 697879 820832

2、金融机构农村腹地网点薄弱,割舍了当地三农信贷需求

近年来,随着乐亭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新设、入驻乐亭县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呈突飞猛进之势。截至2015年末,乐亭县辖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77个,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17个,邮政储蓄银行网点11个,农发行网点1个,农村信用联社网点40个,新开办地方性银行网点8个。从网点数量上看,乐亭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已经规模空前。然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区域分布上,却反映出金融服务不均衡的问题。数据显示,全辖77个银行金融机构网点中,有28家集中于县城及其附近,呈网点一线聚集地,占县辖全部网点的36%,其次是重点乡镇所在地网点聚集,占全部网点的64%,而占全县面积最大、三农金融需求旺盛的传统农村腹地却鲜有网点。

3、贷款方式保守与基层网点贷款局限功能缺失,使部分三农贷款无法实现

目前,县域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产品主要是财产抵押和质押两种形式。但是,由于三农和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财产实力薄弱,急需资金但没有或很难提供用以贷款抵(质)押的有效财产,所以现实中银行开具的贷款条件往往是企业和个人无法实现,致使许多应该发生的贷款项目未能实现。据某基层信用社反映,每年由于担保方式被拒于贷款门外的一般有70-80户,涉及融资金额近千万元。

此外,距离三农最近的基层网点没有自主贷款权或微量贷款权现象,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比较被动的环节。调查显示,目前网点设置最接近农民的机构当属乐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但该联社40个基层网点中具有贷款自主发放权的有13个,只占32%,单笔担保贷款额度仅为5万元,绝大多数基层网点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没有自主贷款业务。基层网点缺乏自主贷款业务,加上多数银行机构贷款审批手续繁琐、用时过长,致使许多急需金融资金支持的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望而却步,不得不终止自己的银行申请借款行为。

4、信贷员“惧贷”与不作为,客观影响贷款发放

与大企业、大项目和有政府信用做隐形担保的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能够及时支付利息和暂时看不出风险相比,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确实看不出眼前优势,而且大企业、大项目多为银团贷款,各行大有“一荣俱荣”、“天塌大家死”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所以具体行动中往往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策略,认为这样无后顾之忧。而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则不然,它没有依托和靠山,意味着贷款风险将无从保证。所以,在贷款责任终身制的大棒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者和信贷员往往对大企业、大项目贷款趋之若鹜,而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却吓得要死。目前,县域各家银行都有针对信贷员放款行为严格的责任追究规定和措施。意味着在现行银行信贷制度下,信贷员经办的每一笔都将面临诸多个人利益损失和后患。因而银行信贷人员的“惧贷”心理随之产生并发展。现实中,银行信贷员的“惧贷”现象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正常发放。

三、调整策略探讨

(一)强化信贷传导,全方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小微企业和三农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国家普惠金融政策重点扶持对象。从县域金融机构长远稳健发展的角度来看,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也是其立足点、效益支撑点和增长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强化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前线督导”、“窗口指导”作用,结合监测与考核、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和现场检查(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将国家支持县域小微企业、三农信贷政策推送到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二是充分利用新型农业主体主办行制度,推进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支农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三农支持范围,加大支农力度。通过上述举措,尽力推进和提高县域银行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用于县域当地经济发展的份额,压缩资金上存与物流比重,确保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应。

(二)多渠道拓展农村腹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

农村腹地银行金融机构网点设置,应尽力尊重农民长期以来的传统金融需求习惯,并根据区域三农融资的需求程度循序渐进的开展。一方面通过“无网点有岗位”包片信贷员形式对当地农民开展贷款业务,及时解决当地农民贷款需求。另一方面,充分调研各区域金融需求情况,着手恢复被撤并但证明当地农民金融需求旺盛的区域网点。三是对现有区域的机构网点设置进行合理调整,对网点扎堆、业务少的机构网点引导其向金融需求旺盛的农村腹地转移。

(三)制定科学的信贷员贷款激励机制

贷款责任追究无可厚非,但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实施具有一定力度的贷款奖励措施更为必要。只有奖励、激励到位,使信贷员放款的风险性与收益所得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帮助信贷员走出“惧贷”的不作为误区。因此,积极调动信贷员贷款积极性是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基层机构信贷员的激励奖励措施可以从物质利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展开,物质利益方面除期间考核奖励外,还有必要与基本工资调升挂钩,对于贷款营销效果显著的信贷员,既可以获得期间收益,又可以获取长期物质利益的权利;同时,对于贷款营销有方,长期以来所经办的贷款无损失的,可以作为上级机构考核干部提拔、重用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信贷员正能量,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发挥金融全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创新并实施符合县域经济体实际的贷款方式

在继续实施传统的抵押、质押贷款方式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贷款对象的经济特点、还款能力、发展前景等现实情况,探索、实施真正适合三农、小微企业的贷款方式,抵押贷款方式上如试行土地使用权抵押、林场抵押;信用贷款方式上可以在原有信用村、信用户贷款模式下延伸到村委成员信用担保、村内知名人士信用担保、邻里担保等形式。总之,通过探索实施真正适于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方式,才能拓展县域经济体贷款覆盖面,从而有效地弥补县域金融供给的薄弱环节。

责任编辑:崔有天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