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娱乐 > 正文

著名歌唱家郭颂病逝 曾演唱《乌苏里船歌》《新货郎》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郭颂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乌苏里船歌》,人们就会想到著名歌唱家郭颂,他那质朴独特的歌声曾经深深印在几代音乐爱好者的脑海。《乌苏里船歌》、《新货郎》、《丢戒指》、《越走越亮堂》等等歌曲,带着浓郁的泥土的芬芳。

如今,这优美的歌声留在了人间,而著名歌唱家郭颂则于昨天早晨5点4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305医院去世,享年85岁。郭颂的儿子、作曲家郭小良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郭颂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21日上午10点在305医院举行。

推广东北民歌第一人

郭颂战乱时代出生在辽宁沈阳,家庭虽贫苦,但父亲喜欢吹箫,哥哥喜欢唱戏,他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接受了音乐的启蒙。郭颂原名叫郭增发,他在新中国成立时曾经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文艺活动,他歌唱的才华被后来成为他好友的洪钧发现。在一次洪钧指挥的《黄河大合唱》中,郭颂演唱其中的《黄河颂》一曲成名。之后,洪钧建议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郭颂。

洪钧还把郭颂推荐给音乐专业的同事,引领他走上专业道路。1953年,刚刚调到黑龙江文工团的郭颂开始排练演唱东北民歌《丢戒指》,赢得了当时在东北的音乐专家李劫夫等人的肯定。1956年,郭颂带着《丢戒指》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引起轰动。在演出后台,郭颂见到了著名歌唱家王昆,王昆对他说:“你的歌很有特色,观众有这么强烈的反响,真是不简单,以后你一定要走这条路……”这件事成为郭颂的一个新起点,后来他对人说起王昆时总是会说:“这是我的贵人。”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郭颂创作并演唱了很多东北民歌风格的歌曲,如《乌苏里船歌》、《新货郎》、《越走越亮堂》、《串门》等,也演唱了《瞧情郎》、《大顶子山高又高》、《月牙五更》、《王二姐思夫》等一批东北民歌。郭颂的创作总是从最普通人的生活出发,讴歌时代的变化,比如《新货郎》讲述售货员下乡的故事,《越走越亮堂》唱出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这些歌曲曾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被广为传唱。而郭颂的歌声也独具风采,他的音色带有东北民歌的纯朴韵味,同时又借鉴了一些西方声乐的原理,因此,他的声音高亢透亮,演唱讲究声情并茂,形成了自己亮堂的独特风格。

郭颂的艺术人生经历坎坷,但他的乐观精神经常感染身边的人。经郭颂创作与演绎的《乌苏里船歌》不仅传唱几十年不衰,还一举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教材当中。但一心想推广北方民族艺术,表达赫哲人原始情怀的郭颂却被人告上法庭,虽然最后法院判决著作权属于郭颂和另外两位作者,并表明此歌曲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但这次版权纠纷还是对郭颂打击很大。郭颂的儿子、作曲家郭小良说:“父亲一下老了很多,这是他最窝火的事。”郭颂认为,仅仅几小节相似,损害的却是他一生的名誉,他觉得这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遗憾。

郭小良介绍说,郭颂五年前因为不明原因的发烧住院,加上老年病症,两年前就没有了意识,直至去世,一直住在305医院。

传承民歌他是划时代的人物

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无论你听到郭颂演唱的什么歌,都会很快反应出“这是郭颂演唱的”。郭颂的歌声辨识度很高,兼之他对艺术的执着、对推广东北民歌的执着十分令人钦佩。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刘和刚早在1997年就向郭颂学艺,听到郭颂老师去世的消息,刘和刚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他说:“老爷子在倒下之前还曾嘱咐我,‘你一定要把东北民歌传承下去,你们新一代民歌手要有自己的理解,用新的编配方法,让更广大的观众接受。’老爷子就是对艺术特别认真。我从1997年开始就经常跟他上课,他教给我歌唱时气息上的连贯方法,让我至今还在受益,他当时告诉我,‘就像咱们东北和面的感觉。’”

刘和刚说:“郭颂老师对艺术的执着还表现在他的认真。当年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参加‘心连心’等节目,每次都是一个人来来回回,有一次我跟他说:‘您应该带着家人一起来,有个照应。’老爷子说:‘虽然我岁数比你们大,但是我的心很年轻。’在我参加的那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老爷子是评委,给我打了最低分。后来我开玩笑问他为什么给我最低分?他说:‘你在后台说我是你干爹,我能给你打高分吗?’我说:‘我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那是他们造谣。不信你看,谁是真心爱您?真心的不管是不是干爹,比赛完了还会经常去看您。’几年后。老爷子说,‘你说得真对,现在只有你还经常来看我。’”

刘和刚认为,对于东北民歌的推广,老爷子是划时代的人物,是他把很多东北民歌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唱了出来,同时,也改编和创作了不少东北民歌风格的歌曲。“《乌苏里船歌》是一首经典,但不是唱一唱就完了,而是每次唱都能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老爷子给我们搭了一个平台,我一定会从他那儿把他的艺术财富接下来,在我这儿传承下去。”

著名歌唱家龚琳娜是最早在微信上发布郭颂去世消息的。她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尊重郭颂老师,他的东北民歌真是唱绝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像郭颂老师那样的声音。我在想,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的歌声还能在年轻人身上传承下去吗?他是一位很好的男高音歌唱家,声音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流派人走了,声音就消失了吗?我其实与郭颂老师接触不多,在我参加大奖赛时,郭颂老师是评委,他也鼓励我坚守民间的根基。最近离开我们的大师都很有才华,又有自己的独特艺术,现在舞台上要找到他们那个时候的独特声音很难。怎样让中国的文化和声音传承下去?我想,这也是他们离开前担心的。”

“总是没想到他会离开我们”

郭颂的艺术经历坎坷,但是他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陈俊华在以往的演出中曾经与郭颂有过很多接触,她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得知郭颂老师离开的消息我很难过,心中总是觉得这不是真的,没想到他会离开我们。我和郭颂老师曾经有过很多次合作演出,特别是在央视4套春节晚会上一起演出小品,我演他的闺女。他的排练总是一丝不苟,而每次排练和演出过后他都会告诉我,‘闺女,这个地方应该这么演。’”

“我和王昆老师、郭颂老师那次一起在美国巡回演出,跑了波士顿、费城等好几个城市,都是为当地华人学校里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演出。20天的路程冰天雪地,坐着中巴车在各个城市间穿梭,我们这一伙人每天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陈俊华回忆:“他是一个慈祥、乐观向上的老人,从来没有一点苛求,没有任何摆谱。他对艺术精益求精,在后台也总是练习歌曲的难点,认真化妆后还问我,‘闺女,头发怎么样?’我就说,‘帅老头!’他特别开朗,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

著名音乐人李杰因为跟郭小良关系特别好,又是东北人,因此也对郭颂十分尊敬,拜郭颂为自己的干爹。李杰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尊敬他。他在我来北京之前就红遍全国了,他的歌声很好听,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声线很自然,演唱的那些东北民歌在艺术上处理得特别好。”

李杰记得这样一个场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们一起去外地演出,老爷子那么大岁数都是自己上下火车,但是他每天还是坚持练声。他在艺术上是我的老师,他经常鼓励我,我觉得他给我的是灵魂的东西,因为他自己的歌声里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挚。老爷子是个很开朗的人,总是笑呵呵的,好像没有烦恼。他只要在你身边,你就会感到非常温暖,走到哪儿笑声就到哪儿。”

他的声音最具辨识度

对于郭颂,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对他都会留有印象,特别是他那带有东北乡土风格的演唱,让人感到无比亲切。时至今日,如果不看人,只要他的歌声一响起,很多人就知道这个歌声是郭颂唱出的。

各班拉歌比赛

土建科成了“常胜将军”

郭颂生于辽宁沈阳,当时正赶上日本侵略中国,他的童年时期饱受贫困和侵略者的威胁。小时候受到家里喜欢音乐的父兄的影响,自己也喜欢上了音乐。在就读小学时,老师就开始教学生音乐知识,这使得郭颂对音乐深度痴迷,影响到数学等其他科目的学习。那时他家里很穷,靠父亲卖豆腐维持生计。父亲给他取名郭增发,期望家里早点富起来。抱着同样的心愿,父亲坚决反对他唱歌。父命难违,1949年郭颂考入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土木建筑科。他入学不久,教会了同学们不少新歌。各班拉歌比赛,土建科成了“常胜将军”。

那时,他用东北大鼓的韵律填上唱词,创作出《欢呼歌唱新中国诞生了》。鹤岗文工团的王帆给他弹三弦,随宣传队在各个矿山演了十几场。接着他又自编自演了《王老汉喜夸北京城》,初露锋芒。

后来,他进了文工团,因成功演唱了《黄河颂》,被欣赏他才华的好友改名叫“郭颂”。他逐渐成为当地民歌演唱的能手。但是,文工团有些人看不上他,认为他演唱的东北民歌是小情小调,然而,他执着地演唱东北民歌,最终在1956年全国音乐周上崭露头角。因为他的演唱来自百姓中间,所唱的《丢戒指》、《看秧歌》等东北民歌描写生活化的场景,唱的就是百姓身边的故事,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和售货员一起推着小车送货

听郭颂演唱过的作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郭颂后来演唱的歌曲中,很多都是他自己作曲的。《新货郎》创作于1958年,当时政府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郭颂与另一位创作者李秀田来到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的后院,看到售货员把镰刀、钢笔、铅笔、保温瓶、秋衣、手套等生产生活用品装上了车。他们俩人和售货员一起推着小车,为哈尔滨郊区的农民送货。

在送货的过程中,郭颂和李秀田看到农民挑选商品脸上露出的笑容,感受到售货员百挑不厌的服务态度,很受感动。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这是新时代的新货郎啊。”一个创作灵感在两位创作者的心中升腾,于是,就有了后来传遍四方的“生活化”唱词:“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小车来送货……”亲切的旋律让很多观众一听到这首歌,就好像进入货郎送货的热闹情景。

郭颂创作的另一首歌《越走越亮堂》,也是创作者深入生活汲取营养的成果。“大鞭子一甩嘎嘎地响哎,七挂大车下了岗……”这歌声曾经响彻我国农村的广播站小喇叭。1962年,著名诗人王书怀响应上级号召,举家落户绥化,体验生活,搞创作,郭颂也常跟着他一起下农村。他们和农民朋友一起干农活、唠家常,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李秀田写了一首《喜洋洋》,郭颂觉得很好,就为其谱曲演唱。演唱后,周恩来总理听到了,就跟郭颂说:“这首歌很好,表现了丰收后农民的喜悦心情,要是再能表现一下对今后生产发展的畅想就更好了。”

郭颂和李秀田再次到绥化宝山乡深入生活,把歌词改成了“化学肥料新农具,满呀满车装,准备好,夺取丰收干一场”,歌颂农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推广东北民歌为己任

什么是东北民歌?当时不少人以为,东北民歌就是二人转唱的小情小调,难登大雅之堂。而郭颂不信这个邪,经他手改编的东北民歌《丢戒指》、《看秧歌》、《瞧情郎》、《月牙五更》,当年经过他的演唱登上了大雅之堂。还有一种说法,民歌进入大雅之堂,就得以“高雅”的姿态展现。而郭颂则不以为然,他演唱的歌曲从创作风格到演唱风格,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洋味儿。因为郭颂认为,这些民歌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写照,离百姓特别近,而歌唱家的演唱就是要贴近老百姓,让观众能够听得懂。

虽然郭颂的唱法是民间的,但是他并不因循守旧。在他的声乐学习经历中,也有向俄罗斯声乐老师学习的经历。作为男高音,他在演唱中也融进西洋唱法的技术,但没有失去自己独特歌声的辨识度。他以推广东北民歌为己任,演唱的东北民歌并不俗气,没有二人转的影子,也照样受到观众的喜爱。

今天,郭颂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留下的歌声将是永久的记忆,因为它的歌声来自百姓,他独树一帜的创作手法和生动鲜活的演唱技巧直到今天也是歌坛应该学习的。

本版文/本报记者伦兵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