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点半起床,打不到车。”“系统又崩溃了,11点多才到公司。”
相信这是很多上班族这两天的真实写照,与之伴随的,还有一些司机无法提现、甚至是对乘客恶意加价的现象。这里必须要强调,恶意加价和动态加价的不同概念。
其实细心的人们早就发现,在停止大规模烧钱后,消费者对分享经济的盲目赞美也逐渐冷却,而以滴滴为代表的打车软件所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
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哪里?
昨天上午,滴滴平台出现系统故障,大雨天系统瘫痪引得广大网友吐槽,而后滴滴在官方微博发表声明与歉意。其实早在去年10月,滴滴出行就出现过瘫痪的情况,也是在下班的高峰时期,然而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还伴随着倾城大雨。
而更被人关注的,还是打车软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很多乘客反映的高峰时期系统的加价。
▌首先,为什么打车软件要推出动态加价的机制呢?
这要先从,为什么你下雨天总是打不到车来说起。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下雨天,你冒着雨跟落汤鸡似的在路边疯狂招手张望,十几分钟也很难等到一辆出租车。也的确有研究显示,与晴天相比,雨天的出租车供给量明显减少了 7.1%。
然而在泥泞的雨天,出租车需求量暴增,这种现象看似与“供需平衡”的理论相违背。
其实早在90年代,美国就有学者对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做过调查分析,研究者发现,出租车司机的每日工作时间与每小时收入之间的关系是负向的,换句话说,就是每天工作的时间越久,出租车司机的每小时平均收入反而越低。
此外,下雨路滑使得出租车行驶缓慢,但出租车计价是以行驶里程为依据的,虽然乘客搭载率提高了,但司机们在雨天的每小时收入却并没有增加,反倒风险提高了,对于每日倒班的出租车司机来说,夜班的工作时间更短但收入更多,白班的工作时间更久但收入却更少。那么比起下雨天,这种不可预期且还不增收的情况,自然出租车的数量会变少。
▌那么打车软件的出现,会改变这一现状吗?
答案是肯定的。
要想让司机愿意在雨天多出活儿,就得提供高收入机会,以补偿他们对雨天驾车的规避心理。所以提高雨天等高峰时段的行驶单价,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这也是基于平台作用所带来的市场意识的觉醒。
其实早在2015年8月份,滴滴就已推出“动态加价”,该机制推出之初,还迎来了诸多用户的抵触情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认为,消费者应该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对打车软件涨价问题有更理性的认识。
从经济学角度看,假如车价不能涨价,还是按以前的标准计费,对社会的整体效益肯定是不好的,在限价的情况下很多出租车或者快车、专车司机就会停运,因此如果你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考虑,就会对涨价问题有一颗平常心,或者一种更理性的认识。
当然,从道德层面来说,能提高司机的素质固然好,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企图从精神层面来探讨无疑是一条死胡同,至少短期内无法实现。
▌既然涨价是好的,又为何会出现恶意加价的情况呢?
我们之前就说过,恶意加价和动态加价的情况不同,而恶意加价的现象,每到需求高峰期就会被消费者诟病,甚至有网友反应,在昨天上午的高峰时期,用滴滴软件打车,明明显示周围有十几辆空车,但直到自愿加价100块后,才陆续有车辆接单,当然,这也不排除滴滴系统崩溃所带来的滞后性。
然而,滴滴司机接单后漫天要价的情况的确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或许是商业模式所导致。
与外来的洋和尚Uber不同,滴滴采用的是平台运营模式,乘客通过平台发出约车的需求后,司机根据公里数和其他情况自行抢单,从很大程度来讲,这就为司机“挑单”甚至是“恶意加价”提供了土壤。实际上,这种司机“挑单”和“恶意加价”的行为与传统出租车行业存在的“拒载”、“不打表”的行为如出一辙。
Uber的运营原理则并不相同,在乘客通过平台发出约单需求后,Uber会自动通过一套复杂的算法,通过智能技术直接“派单”,这就很大程度的规避了司机挑单和满天要价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Uber在中国是没有客服的,全球也不设客服,用户只能通过邮件进行投诉反馈,至少15年的媒体报道还是这样,所以风险依旧是相对存在。
然而不论人们怎样吐槽,滴滴似乎早就成为了很多消费者的刚性需求。
近年来,分享经济的理念在中国蓬勃发展。与联合办公、空中食宿的形式相比,以Uber为代表的打车软件平台在中国发展的似乎更为完善,在几轮洗牌与并购后,滴滴一家独大,成为新经济体的企业代表,在打通城市末梢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优化产品就成了重头戏。滴滴的平台运营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虽然更为灵活,但风险性也同时存在,对司机的监管或许还应加强,且其后台的技术水平仍需提高,至少应该想办法解决“拼车比不拼车费用还高”的问题。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